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分析——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
本文选题:环境侵权纠纷 + 解决机制 ; 参考:《理论月刊》2010年07期
【摘要】: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有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之分。从法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有的环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着成本过高、案件积压迟延带来实质非正义、举证主体不明确等缺陷,并不能满足实际生活解决环境纠纷的需要。相反,非诉讼机制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如程序便捷、灵活、成本低廉、不损害双方关系等等,更能够高效便捷的解决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案件,缓解有限的司法资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对诉讼机制一种极为重要的补充和弥补。
[Abstract]: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tort includes litigation mechanism and non-litigation mechanism.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 litigation settlement mechanism has some defects, such as too high cost, delay in case backlog, substantial injustice, unclear main body of proof and so on, which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solv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real life.On the contrary, the non-litigation mechanism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resolv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s, such as convenient procedure, flexibility, low cost, no harm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nd can solve more and more environmental dispute cases efficiently and conveniently.Relieving the enormous pressure of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upplement and remedy to the litig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08JA71003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项目(项目号:2009b06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号:CUGQNW0812) 政法学院重点培育基金项目(项目号:ZF2009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6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一庭;环境权的司法救济——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丁海湖;房文翠;;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局限性以及完善[J];法律适用;2006年11期
3 李艳芳;关于制定《环境损害赔偿法》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5年02期
4 许娟;;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确立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5 张晓文;;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马佳;;论我国行政处理民事纠纷机制的完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宗宇;;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5期
8 蒋莉,马飞;构建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5年05期
9 张丽娟;;试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J];理论探索;2006年01期
10 吴卫军;范燕萍;;现状与走向: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婵娟;;浅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确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程守太;;浅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陈维春;危险废物越境转移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夏凌;环境法的法典化[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旗坤;论商品贸易协会仲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嘉滨;论中国森林资源产权法律制度[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2 申金花;中日森林保护若干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3 张庆彩;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立法保障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凌;环境侵权之替代性损害赔偿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卢晓莉;环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朴晓英;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张志文;环境侵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刘峰江;环境民事诉讼诉的利益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张雷;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李宇;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定;黄原胶在甘薯粉丝加工中的作用机理[J];食品与机械;1991年04期
2 柴振荣;矿山企业的社会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9期
3 ;机制问题未解决就难解决“三角债”[J];中国橡胶;1995年21期
4 陈志敏;国际关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机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5 张立平;上海轻工必须整体推进结构调整[J];上海轻工业;1999年06期
6 徐逸波;认清形势 振奋精神 学习务虚 理清思路 为二000年经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J];上海轻工业;1999年06期
7 卜海;WTO机遇大于挑战[J];江苏纺织;1999年12期
8 余晓泓;生态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J];东北亚论坛;2000年03期
9 张明伟;绿色贸易壁垒及我国的对策[J];丹东纺专学报;2000年01期
10 尚岩;完善激励机制 培育创新人才[J];中国石化;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淮清;;机器人既需要本能反应也离不开智能行为[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2 张建伟;刘蓓蕾;;环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环境行政裁决[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1年
3 王丽;王克楠;;权利冲突类域名纠纷的法律分析[A];中华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知识产权论坛暨2001年年会集[C];2001年
4 邹继伶;;城市下岗群体的社会解决机制初探[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WTO有关贸易争端的解决、负责部门、解决标志[A];2003中国农药发展年会——农药管理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专题报告集[C];2003年
6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入世”:中国反不正当竞争的机遇与挑战[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7 张式军;;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探究[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何超英;蒋捷;韩刚;;GIS协同工作中基于SAT的事件冲突解决机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琳;马晓娜;;一种新的分布式实时事务提交协议——双空间预准备协议(2SCEP)[A];山东省计算机学会2005年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5年
10 吴勇;;关于我国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反思与重构[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蓉;从“大外贸”走向“大口岸”[N];解放日报;2000年
2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N];经济信息时报;2000年
3 永军;GATT与WTO的区别[N];中国化工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李志悦;挑战的本钱是什么?[N];中国汽车报;2001年
5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陆燕;发展中国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N];国际商报;2001年
6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陆燕;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N];国际商报;2001年
7 汤春来;研究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未来的贸易纠纷[N];经济参考报;2001年
8 彭刚;理解和运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N];经济日报;2001年
9 蔡定剑 李洪雷;法律冲突及其解决途径[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周泓洋 吕岩松;调整结构 再创优势[N];人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长;仲裁与调解相结合制度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2 梁鹰;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张东平;WTO争端解决中的条约解释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金YТ,
本文编号:1770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7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