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损害: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法治的问题与思路
本文选题:生态损害 + 生态利益 ; 参考:《法学论坛》2010年06期
【摘要】:传统法律对于生态利益保护、生态损害预防和救济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保护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生态利益不受侵害,防范生态风险,预防和控制生态损害发生,是环境法特有的使命。应对生态损害,要求法律针对生态损害的特点,结合其发生机制,考虑现实的社会条件,完善风险社会的环境立法。环境法一改传统救济方式重于事后惩罚与补救的立法思路,加强预防性法律制度的建设,重视对生态利益的保护,积极改变生态利益在多元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地位以至于易受损害的局面,以求从根本上预防生态损害的发生。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law has the insurmountable limitation to the ecological benefit protection, the ecological damage prevention and the relief. It is the special miss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to protect the greatest common interests of mankind-ecological interests from being infringed, to guard against ecological risks an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ecological damage. To deal with ecological damage, it is necessary for law to perfect th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of risk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damage, combined with its occurrence mechanism, considering the actual social condition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remedy of environmental law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egislative thinking of punishment and remedy after the even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eventive legal system,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interest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ecological damage, we should change the situation that ecological interests are in a weak position in the conflict of multiple interests and are vulnerable to harm.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滨海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2010047087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守秋,海燕;也谈对环境的损害——欧盟《预防和补救环境损害的环境责任指令》的启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芳;WTO框架下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法律冲突与协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诉讼外纠纷解决方法(ADR)机制的构建[J];北方环境;2003年04期
3 李子田,郝瑞彬,李宏萍;公众参与环保的有效途径环境污染有奖举报[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4 万俊,章玲;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权力机制研究[J];北方环境;2004年02期
5 廖建凯;国内环境民间组织合法性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6 张小军;;论环境参与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7期
7 彭俊瑜;;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社会化”趋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宋豫,吴宇;尚未出生的后代的环境权探析[J];商业研究;2002年10期
9 蔡金荣;;略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陈德敏,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郝自然;;环境标准的法性质及其法治化问题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梅宏;;生态损害: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法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李锴;周辉;;试论建立我国环境损害赔偿的国家责任[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6 刘芳;杨海霞;;比较法视角下中国的生态损害责任——从国外的生态损害补偿谈起[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7 孙雯雯;;我国流域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创新[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8 王战江;周桂党;;关于黄河污染成因及其治理的法制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9 吴勇;王霞;;环境诉讼中的因果关系推定探析[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10 薛文森;;我国环境安全问题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华;企业环境报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蒋先玲;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3 郑少华;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周书俊;选择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5 吕雁琴;干旱区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6 刘惠荣;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协调[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7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蔡志强;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瑞昌;风险 知识与公共决策[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石;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2 颜士鹏;中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现状评价与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史庆今;环境刑法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赵绘宇;论我国环境法律与自然资源法律之整合与发展[D];郑州大学;2001年
5 柯剑鸣;我国环境法引入美国公民诉讼制度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李天文;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桂林;论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D];苏州大学;2002年
8 应杉;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9 咸冬英;论环境污染民事责任[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10 王楠;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瑞林;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宏;;生态损害: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法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杨建强;高振会;张爱君;张继民;;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的程序及内容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5 竺效;;生态损害事实及其可填补之类型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谢慧;;中国加入WTO后的环境资源法制改革[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7 樊英;;论环境资源法的独立性之源[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8 袁政涛;陈锦辉;杨红;吴健辉;王春峰;焦俊鹏;;上海隧桥工程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初步评价[A];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连娉婷;陈伟琪;;海洋生态补偿类型及其标准确定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10 周松柏;胡晓登;;建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开发生态损害补偿机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李明春;我国已具备海上溢油损害评估能力[N];中国海洋报;2005年
2 东泓;人与狼的博弈[N];国际商报;2004年
3 顾大炜;关停生态林区石矿为何起风波[N];中国矿业报;2003年
4 李明春;首例海洋生态环境污损索赔案引发的思考[N];中国海洋报;2004年
5 欧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N];中国民族报;2002年
6 朱四倍;“绿色”GDP离我们有多远?[N];工人日报;2003年
7 杨朝飞;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N];中国建设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春荣;生态政治的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3 阳露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李焰;环境行政违法行为的效力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2 王婧;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生态利益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王婷;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环境立法之目的及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梓;环境资源物权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民法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5 查梦;解析《圣经》中的环境法益思想[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72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87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