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5-17 11:57

  本文选题:环境纠纷 + 非讼模式 ; 参考:《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 在现代社会,利用诉讼模式解决环境纠纷自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单纯依凭诉讼模式,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研究并充分利用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国目前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与一些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如民间调解制度运行不畅、行政处理的法律制度和资源利用不尽合理、仲裁制度被架空、信访制度处境尴尬、模式解纷效力和公正性保障不足、同诉讼模式衔接不良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并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探究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在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上的一些经验,完善我国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加快健全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法律机制,对行政处理进行专门立法以解决专门立法不足的问题,并加强环境信访的法律化规制,改变环境信访制度目前的尴尬处境;第二,通过增加环境行政仲裁模式、引进公害防止协议制度,促进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途径多元化的发展;第三,组织制度建设方面,设立环境纠纷民间调解机构、单独设置环境民事仲裁机构,切实迎合环境纠纷的一系列特殊解纷需求,重新设置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部门以保障处理结果的公正性;第四,强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与诉讼模式的衔接,通过司法保障增强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解纷结果的效力,全面完善我国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 the use of litigation mode to solve environmental disputes 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but simply depending on the litigation model, its limitations are also obviou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study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ode of non-litigation settlement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Compared with some relatively mature countries, there are still many gaps, such as the slow operation of the folk mediation system, the un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resourc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ing. The arbitration system has been set up, the petition system is in an awkward situation, the mode of resolving disputes is not effective and fair guarantee, and the litigation mode is not well connected, and so on.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requires us to seriously study, analyze and learn from the mature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untries, explore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mprove the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non-litiga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 resolution, we can consid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perfect the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 in China: first, to speed up and improve the legal mechanism of non-litigation settlement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 in our country. Make special legisl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legislation, strengthe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petition and visit, change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etition system. Second, by increasing the mode of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arbitr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public hazard prevention agreement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n-litigation solutions to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China. Third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ivil mediation agencies for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nd the setting up of environmental civil arbitration institutions separately. To meet a series of special needs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to re-set up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the outcome; fourth,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non-litigation and litigation modes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Through the judicial protec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odel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nd improve the non-litigation solution mode of environmental disputes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68;D9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文婷;;从一起环境纠纷看“进入妨扰”的相关法律问题[J];绿色视野;2005年07期

2 蔡守秋;;用仲裁方式解决环境纠纷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1983年01期

3 王阶;;处理工业企业环境纠纷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8年05期

4 王阶;;工业企业环境纠纷初探[J];能源环境保护;1988年03期

5 姜庭军;电力企业环境纠纷的特点及对策[J];吉林电力;2003年02期

6 崔凤友,柏杨;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机制探析[J];学术交流;2004年06期

7 刘智敏;;环境纠纷的解决之道[J];绿叶;2006年12期

8 任国友,蔡守秋;从几个案例看环境纠纷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9年01期

9 成绍华;;几起环境纠纷及其调处[J];中国环境管理;1985年05期

10 宋奇平;密琪;;试论环境纠纷的性质[J];中国环境管理;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兴艳;;浅析环境纠纷中的行政调解[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袁玉娟;刘国芹;;环境纠纷之小型审理模式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吴勇;;关于我国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反思与重构[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5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林全玲;;论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的完善[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7 樊亚宁;;完善我国环境纠纷ADR机制的探讨[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8 张兰;;我国环境诉讼的困惑及剖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徐军;常永明;;论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的环境信访制度[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丁渠;朴光洙;;论我国环境纠纷解决中的ADR制度[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浩;181件环境纠纷调解成功的背后[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罗建忠;26件环境纠纷案的启示[N];北京日报;2001年

3 闫艳 高杰;东台环境纠纷有了“第三方”[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梁雅丽;环境纠纷应如何化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薛秀泓;应尽快完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杭春燕;让环保监管跳出地方保护[N];新华日报;2009年

7 驻常熟首席记者 商中尧;常熟成立环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N];苏州日报;2010年

8 ;中国环境法制疑难问题解释 环境执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书[N];中国环境报;2000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昌苗苗 通讯员 邓华;建立环境纠纷联合调解机制[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0 郭婧;我市积极化解环境纠纷[N];乌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永胜;环境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赵文玲;环境纠纷仲裁机制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郑捷;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渠丽华;危机与变革—环境纠纷非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6 竟晓n,

本文编号:1901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901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