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循环经济主要法律制度完善

发布时间:2018-06-21 03:56

  本文选题:可持续发展 + 循环经济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以“资源——产品——污染排放”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空前巨大的损害。这促使人类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为科学、更加环保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循环经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佳途径。 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为保障,构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研究并借鉴国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经验,立足于我国国情,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是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明智选择。本文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并分析了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各方看法及笔者的意见,以及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之后论述了法律制度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阐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论述了构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所需的生态经济学、系统论及法理学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是对国外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文章以德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现状的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各国不同基本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研究现状。概述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现状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且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主要规定予以分析,而后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选取了几项法律制度来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使循环经济主要法律制度体系更好的发挥整体作用,并注重各制度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分析了科学技术和循环经济之间,公众参与和循环经济之间,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与各自的角色功能。其中,国家、企业、公众责任分担制度使循环经济的推进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公众参与制度是监督和保障循环经济各项法律制度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建立绿色科学技术支撑制度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性因素。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zed by "resource-product-pollution emission", not only brings huge material wealth, but also brings unprecedented great damage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 which human beings depend for survival. This urges human beings to seek a more scientific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ode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and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at circular economy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Circular economy is a new economic form rel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resources-product-renewable resources", which aims at reducing the use of resources, reuse of products and recycling of wastes. It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needs the protection of law and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t is a wise choice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o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analyzes the scholars' views on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opinions of the author.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rcular economy operation, then discusses that the legal system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clarifi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t also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system theory and jurisprud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reign circular economy legal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legal syste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German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is paper provides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basic legal systems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legal system in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and its periodic achievemen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visions of the Law on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n the fourth part, several legal systems a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so that the main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can play a better rol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 among the system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ircular economy, betwee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between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public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are analyzed. Among them, the system of sh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ate,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makes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realistic and operational;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social foundation to supervise and guarante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ircular econom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ircular economy, Establishing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system as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s the key factor of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6;D92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健;江晓华;;循环经济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规制[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2 陈序;;论兴建循环经济园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12期

3 杨勰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6年20期

4 黄华绮;;循环经济与“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J];湖湘论坛;2007年03期

5 杨再鹏;;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考[J];中国石化;2007年12期

6 李娜;李平;;循环经济中的自律和他律——用法律手段调控经济[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7 董素;赵望锋;赵芳;乔宇;;构建山东省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09期

8 高文武;潘少云;;简论低碳经济对循环经济的超越[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04期

9 刘莉;杨航征;李琳;;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立法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10期

10 田家华;邢相勤;曾伟;吕锋;;基于GEM模型的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2008年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王密;屠玉麟;何谋军;;浅析《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花军;;发展循环经济、振兴龙江森工 促进龙江人造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梁金久;徐朝阳;逄中松;;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生态矿区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6 查德民;刘登义;陈明林;;关于休宁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柳奇;;循环经济与新疆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牟义军;周纯;陈涛;张雯煜;;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台州市为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周凤禄;张廷安;;物质流分析的研究与应用[A];第十三届(2009年)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单宝;;政府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亦工 实习记者 赵娜;曹海霞:起点是节能减排,过程是循环经济,终点是可持续发展[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钱易;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3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高艳云;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2009年

4 黄贤金 丁忱;循环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宗春启 童曙泉;“蟹岛”模式诠释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N];科技日报;2004年

6 王翰林;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N];科技日报;2003年

7 钱易;循环经济开拓可持续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04年

8 李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9 袁文芝 实习生 翟红刚;这里显现循环经济雏形[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赵 峡 余晓勇;天津:“循环经济”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2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胡望明;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周新迁;中国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年

7 孟耀;绿色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8 王仲t@;黑龙江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任庆;中国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严江;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薇薇;关于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王世栋;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贺书霞;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白亚锋;中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6 胡希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刍议[D];吉林大学;2007年

7 牟向阳;我国循环经济评价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建新;循环经济的环境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赵洋;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单虹;衡阳市绿色物流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7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047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