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判专门化的分析与展望——以我国环保法庭模式为切入点
本文选题:环境审判专门化 + 环保法庭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由于环境案件在法律上和技术上的特殊性,环境审判专门化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就我国现实状况而言,环境纠纷与日俱增但诉讼极少且无力救济公民权利,审判机制受到多方因素影响而无法正确审理案件。为了应对环境审判的紧迫形势,我国采取环保法庭的专门化审判模式进行试点,不仅具有法律上的依据,而且体现出诸多的优越性。但作为一种新生的审判机制,环保法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当然,环保法庭并不是司法推动环保事业的唯一方式,深入探索设立环保法院或者利用现有专门法院等有益途径,可以进一步实现环境审判专门化的目标。
[Abstract]:Due to the legal and technical particularity of environmental cases, the speci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trials become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judicial system reform. As far as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is concerned, the environmental disputes are increas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but the litigation is few and unable to remedy the civil rights, and the trial mechanism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nd can not handle the cases correctl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urg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our country adopts the specialized trial mod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rt to carry on the pilot project, which not only has legal basis, but also embodies many advantages. However, as a new judicial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courts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to be improved. Of course, the cour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the only way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y the judiciary. It can further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speci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judgment by exploring the beneficial ways of setting up environmental courts or using the existing specialized court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晏;;中国环境司法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蔡守秋;;关于建立环境法院(庭)的构想[J];东方法学;2009年05期
3 李德恩;;调解立法理念之转换:从国家本位到权利本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徐寅杰;;我国环保审判庭设立依据、现状及建议[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董燕;;从澳大利亚土地环境法院制度看我国环境司法机制的创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万加连;关于我国设立环境法庭的设想[J];环境保护;1994年05期
7 周伯煌;;环境法庭的设立问题探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03期
8 翦竹;;职能部门的环境公益之诉是否“超前”——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法庭审结首起环境污染损害诉讼[J];中国审判;2008年03期
9 苏力;法律活动专门化的法律社会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宗边;[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赵刚邋本报通讯员 赵正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兴元;;法律思维的本体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李全庆;;简析土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设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8期
3 唐茂林;;我国农村纠纷解决方式的转型——以纠纷解决的成本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4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肖建华;唐玉富;;公益诉讼的建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肖建华;;公益诉讼与民事诉讼立法之完善[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石茂生;赵世峰;;正当法律程序视角下的法官作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曲道凯;陆志明;叶轶;;论石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9 乐小芳;;中国水资源刑法保护的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3期
10 李长春;罗丽华;;制度溯源及其意义——公益诉讼原告制度的法系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涛;;公诉专业化相关问题研究[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孟婵娟;;浅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确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5 唐瑭;李希昆;;论水法规体系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兼评新《水污染防治法》第88条[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海嵩;;论限期治理的法律属性——一个“法解释论”的尝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吴勇;;试论长江流域水污染纠纷的司法救济[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志伟;;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曹明德;王凤远;;ENGO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兼论中国ENGO环境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及主要困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文江;公共利益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2011年
8 阳露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郭正怀;民国时期审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郭琳;我国矿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皆喜;我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制度设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朱卫东;中国环境犯罪刑罚责任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兰;孙绍伟;;我国环境诉讼的困境及原因剖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肯尼士.F.麦克卡林;H.瑞加.沙玛;马福威;张诗伟;;环境司法无国界:建立国际环境法院,保护基本环境权利的必要性[J];研究生法学;2002年01期
3 王祯军;;从权利限制看不可克减的权利及其功能[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闫继勇;肖春燕;戚桂亮;;用法律照亮心灵——记全国模范法官、泰安市泰山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范红艳[J];党员干部之友;2008年04期
5 崔树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途径分析[J];东岳论丛;2002年04期
6 孙茜;;对设立环保法庭的几点法律思考——以贵阳市环保法庭为考察对象[J];法律适用;2008年06期
7 温辉,夏军;海事法院对陆源污染案件的管辖权[J];法学杂志;2003年03期
8 吕忠梅;;《水污染防治法》修改之我见[J];法学;2007年11期
9 张式军;论公众环境诉权的实现——对完善《环境保护法》第6条的思考[J];河北法学;2004年11期
10 董燕;;从澳大利亚土地环境法院制度看我国环境司法机制的创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别涛 赵柯;[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宗边;[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武卫政;[N];人民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海玉;王琳;;环境纠纷司法解决机制的检视与思考——以环境审判机构改革为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翟春雷;当前我国的环境立法及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李玉芳;高杰;;环境仲裁法庭显身手——江苏省东台市首次环境纠纷仲裁纪实[J];环境经济;2008年02期
4 崔凤友,柏杨;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机制探析[J];学术交流;2004年06期
5 李冬梅;;环境纠纷ADR机制之检讨与重构[J];中国律师;2009年10期
6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诉讼外纠纷解决方法(ADR)机制的构建[J];北方环境;2003年04期
7 周荣,杨柳燕,周开亚;环境纠纷群体诉讼略论[J];环境导报;1994年06期
8 李玉芳;高杰;;环境“疑难杂症”请找仲裁法庭[J];绿色视野;2008年04期
9 杨升;;我国环境诉讼制度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J];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07期
10 刘花燕;李倩;;环境纠纷仲裁制度构建[J];商品与质量;2011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兴艳;;浅析环境纠纷中的行政调解[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袁玉娟;刘国芹;;环境纠纷之小型审理模式研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吴勇;;关于我国环境纠纷行政仲裁的反思与重构[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5 杨娟;;环境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的构建[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6 林全玲;;论环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的完善[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7 樊亚宁;;完善我国环境纠纷ADR机制的探讨[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8 张兰;;我国环境诉讼的困惑及剖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徐军;常永明;;论纠纷解决机制视野下的环境信访制度[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丁渠;朴光洙;;论我国环境纠纷解决中的ADR制度[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建忠;26件环境纠纷案的启示[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朱浩;181件环境纠纷调解成功的背后[N];江苏法制报;2009年
3 闫艳 高杰;东台环境纠纷有了“第三方”[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梁雅丽;环境纠纷应如何化解?[N];中国环境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薛秀泓;应尽快完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杭春燕;让环保监管跳出地方保护[N];新华日报;2009年
7 驻常熟首席记者 商中尧;常熟成立环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N];苏州日报;2010年
8 ;中国环境法制疑难问题解释 环境执法不可或缺的工具书[N];中国环境报;2000年
9 郭婧;我市积极化解环境纠纷[N];乌海日报;2011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昌苗苗 通讯员 邓华;建立环境纠纷联合调解机制[N];中国环境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玲;环境纠纷仲裁机制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2 郑捷;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渠丽华;危机与变革—环境纠纷非诉讼处理机制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年
4 竟晓n,
本文编号:2071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07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