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9 17:19
【摘要】: 环境移民是指那些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导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激化,人类为了生存而主动调整其自身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对平衡所进行的人口迁移。 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区内禁止一切野生动植物的捕猎和砍伐,使生活在保护区内的林农群众失去了生存的依托,形成了一个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环境移民;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数以万计的民众无法就地坚持生产生活,出现沙进人退或者水涸人流式的地区性迁移,以至流落他乡,生活困难;江河源地区天然草原退化、沙化,湖泊河流干枯萎缩,越来越多的牧民群众已无法在当地正常放牧,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过起“讨牧”的生活,沦为大草原上的环境移民。环境移民的出现已经是威胁我国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的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了,而生态效益补偿是环境与经济、人口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对损害环境与资源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进行补偿,达到刺激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以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有益于解决由于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生态贫困、环境移民的利益补偿等一系列问题,对环境移民的安置、生存、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环境移民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特别是环境移民的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有利于生态效益补偿的基础建构、促进生态效益补偿的广泛适用、保障生态效益补偿的有效运行,提高生态效益补偿的实行效率,我们应该借理论界对生态效益补偿的热烈讨论之机,在对河流、湿地、森林等自然因素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的基础之上,加强对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研究,构建切实可行的法律机制,推动我国环境与经济、人口的协调发展。 本文主要运用法解释学研究方法对环境移民及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内涵及分类进行解释并提出个人见解,对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法律实质、法律目的、法律价值等进行论述;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生态效益补偿与环境损害赔偿、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等相关制度的区别,明确研究对象,解决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主体、资金来源、补偿方式、补偿标准、法律监督机制等问题;运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运行效率问题和相应法律机制建构的成本、效益、价值问题,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移民的具体实践具体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的概述部分。本部分首先对文章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如环境移民、生态效益、生态效益补偿、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做出了具体界定。 第二部分我国环境移民利益补偿的现状与问题。本部分是对现有的环境移民利益补偿政策做了系统的介绍,并从法律补偿机制、市场比重、补偿制度、补偿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现有环境移民利益补偿所存在不足与问题。 第三部分是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的法理分析部分。本部分首先阐述了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内涵以及与相近概念的区别;其次,从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阐述了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关系;第三,进一步阐述了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关系的特征,具体为明显的科学性、价值的多元性、强烈的国家意志性、较强的公益性和基础的特殊性。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建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从解决环境移民利益补偿问题势在必行、以人为本需要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零乱的环境移民补偿制度现状亟须专门立法三个方面阐述了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建构的必要性,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阐述了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建构的可行性。 第五部分是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部分。本部分主要是从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内容、运行、事前评估机制、效益评估机制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的建构的设想,以期能够使得环境移民的补偿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和运行,以实现环境移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脱贫致富的综合目标。 限于笔者的学术水平以及实践研究的不足,在论文中对于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的研究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制度设计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经验肯定有欠妥善之处,论文所指环境移民为单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移民,该类环境移民在我国当前的数量是多少,规模与比例如何,国家需要补偿数额等实证分析的资料有待明确,借鉴外文文献不足,缺少一定的实例分析,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争取在这一学术领域能够做出更有价值的理论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68;F3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黎;;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之构建[J];学术交流;2011年08期

2 邓琳君;;贵州省湿地保护立法评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怡圃;;有关我国生态效益补偿立法的探讨[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锋;项卫东;祁大化;;基于生态效益补偿创新的生态会计核算模式构建——以江苏溧阳龙潭林场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宗宇;郭金虎;黄璐;;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制度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4 张润昊;;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片论[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5 郭胡佳;张芬霞;;通过集体林权改革看《森林法》修改[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陈璐映;;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补偿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7 颜士鹏;;基于森林碳汇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之构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第18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森林资源合理配置的有关问题分析与建议[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9 范俊荣;;黑龙江省发展低碳林业的对策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陈辉;;浅析我国集体林权流转法律制度之完善[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天智 杨华周;雷公山生态效益补偿80万元[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2 通讯员 刘浩;聂拉木县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和造林劳务补贴[N];日喀则日报;2010年

3 记者 雷辉 实习生 佘宗明 通讯员 张其明;粤拟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N];南方日报;2010年

4 王克林;环境移民要以科技为支撑[N];光明日报;2001年

5 记者牟景君;黑龙江生态效益补偿全面收益[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黄世钊 吴志刚;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保护青山绿水[N];法治快报;2010年

7 记者 崔璧君 通讯员 张小兵;中旗顺利推进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 王学东 通讯员 张扬南;苏州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记者 吕海军;宁夏607万亩公益林获生态效益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10 周芙蓉 杨洪涛;我省推进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巩固林业建设成果[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林业生态建设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2 谢剑斌;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眉;条件价值评估法下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王蕾;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助方案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戴芳;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樊喜斌;中国集体林地市场流转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马志波;天然商品林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丫雯;我国环境移民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智;湘江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璐;矿区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林奥京;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计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孙树才;生态效益补偿立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苗苗;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葛俊宋;完善新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思考[D];新疆财经大学;2011年

8 杨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法律初探[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佳音;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陆维研;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5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395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2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