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
本文关键词:论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环境民事侵权行为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具有其特殊性,由此引起的诉讼存在着证明责任如何分配的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法制的健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述了证明责任和环境侵权的基本理论问题,并结合国外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的相关立法现状和弊端,最后就环境民事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有所贡献。 笔者认为:第一,总体来说,受害人主要应承担侵害行为、损害结果和两者之间存在一般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加害人主要应承担因果关系以及免责事由方面的证明责任。第二,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是由于人类的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行为,损害事实的内容包括侵害他人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益的事实,损害事实(包括损害危险)的证明责任一般应由原告承担。第三,环境侵权诉讼中,证明一些间接损失、损害危险应与证明直接损失和已发生损害时的证明标准之间有所差别。而关于环境权的损害,笔者主张应以一定范围内的一般人的认知为标准。第四,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的证明规则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果关系推定的各种学说应运而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但各种学说都有优缺点,因此,我国应当研究借鉴国外的相关学说,完善相关环境侵权诉讼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关键词】:环境侵权 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分配 因果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5.13;D922.68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引言6-9
- 第一章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9-17
- 1.1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现状9-12
- 1.2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12-16
- 1.2.1 当前的诉讼证据制度无法保障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12-13
- 1.2.2 未对环境侵权的特殊性予以足够的重视13-15
- 1.2.2.1 未充分考虑环境侵权特殊性导致的证明困难13
- 1.2.2.2 未将损害危险纳入损害事实的范畴13-15
- 1.2.3 因果关系的证明规则欠缺15-16
- 1.3 小结16-17
- 第二章 国外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理论17-21
- 2.1 日本17-18
- 2.1.1 比例规则说17
- 2.1.2 盖然性说17-18
- 2.1.3 疫学因果关系说18
- 2.1.4 间接反证说18
- 2.2 美国18-20
- 2.3 小结20-21
- 第三章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完善21-32
- 3.1 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21-22
- 3.2 我国环境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完善的建议22-31
- 3.2.1 环境侵权行为的证明责任分配22-23
- 3.2.2 侵害权利的证明责任分配23-24
- 3.2.3 过错的相关问题24-25
- 3.2.4 损害事实的证明25-28
- 3.2.4.1 损害的种类25-26
- 3.2.4.2 损害赔偿的范围26-27
- 3.2.4.3 损害事实的证明责任分配27-28
- 3.2.5 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分配28-31
- 3.3 小结31-32
- 结论32-33
- 注释33-35
- 参考文献35-3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7-38
- 致谢38-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珂,杨子蛟;论环境侵权损害填补综合协调机制[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2 段秀燕;环境侵权公诉制度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3 肖海军;论环境侵权之公共赔偿救济制度的构建[J];法学论坛;2004年03期
4 朱艳艳;论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卓向东;论环境侵权及其民事责任[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孙法柏,王峰;环境侵权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闫向荣,黄庆明;中外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体制比较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陈宜芳;论环境侵权之民事责任[J];法律适用;2003年Z1期
9 吕芳芳;吴安静;;浅析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10 张玉霞;环境侵权行为的特征及应采取的对策[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之特殊性[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兰希;;论环境侵权构成要件中因果关系的低标准证明[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蒋亚娟;赵君;;论大规模环境侵权民事救济的实现[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4 李晓蕾;;环境侵权案件损害赔偿的范围和计算方法[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王宗廷;;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2年
6 罗世荣;于春方;于剑峰;;环境公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刍议[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7 罗世荣;于春方;于剑峰;;环境公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刍议[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8 陈屹立;;环境侵权民事救济方式的经济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余蓓蓓;;论风险社会中的环境侵权民事救济[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福建省闽侯县人民法院 叶遵义;如何确定共同环境侵权责任?[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法院 吴杰 刘璐;交易习惯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中国政法大学 高菲斐;环境侵权民事司法救济的主要特点[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最高人民法院 罗国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骆东平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谁主张,,谁举证”:一个需要澄清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副院长 冯永提;债的存在与清偿及其证明责任分配[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竺效;对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思考[N];法制日报;2009年
8 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省法学研究基地 刘海鸥;环境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及其应用[N];光明日报;2008年
9 杜志宏;略论证明责任分配中的法官自由裁量[N];江苏经济报;2008年
10 北京市道融律师事务所 周素珍;违法性不能作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N];中国环境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朝武;民事证明责任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赵俊甫;刑事推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杨朝霞;环境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雄飞;检察官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6 张云鹏;刑事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7年
7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李冬梅;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焦鹏;诉讼证明中的推定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邓一峰;环境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博学;论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D];青岛大学;2009年
2 印卫东;论环境侵权的法律救济[D];河海大学;2004年
3 陈程;证据提出责任[D];苏州大学;2010年
4 莫晓敏;论环境侵权二元归责体系[D];广西大学;2003年
5 胡显发;论证明责任分配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林莺;论共同环境侵权中的因果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陈雪婷;中日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相关制度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林惠慧;我国环境侵权及其救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刘润发;论环境侵权及其救济[D];中南林学院;2003年
10 赵宇;论环境民事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环境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分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9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