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1:22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自然资源的权属关系遵循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照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规定,主要的自然资源所有权采“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理论上来看,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方式较美国在判例和制定法中逐一确认托管权更为方便,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真正的国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人缺位现象严重,具体到每一项自然资源要素上的权利及其彼此关系也不明晰,从而给损害救济的提出带来了重重困境。此外,我国现行法律条文还没有完全接纳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这导致对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的救济往往如杯水车薪。 要对我国的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我国当前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予以必要的审视。总体来看,面对立法的真空和匮乏,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冲破概念法学束缚的突破性裁判,并且得到了理论界的积极肯定。面对立法与司法之间在现实中所出现的某些“不衔接”现象,通过对现行立法进行解释,为相关司法裁判寻求合法性根基,是本文的主要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发掘构建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路径,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当然,针对一些具体规则,当在对本土立法资源进行穷尽之后,仍然无法找到合适的救济出路时,转向对域外经验的借鉴也实为必要。 本文重点对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偿主体;二是赔偿范围;三是损害评估;四是求偿模式。关于求偿主体,在国家层面,包括政府、特定的行政主管部门、检察机关;在公民层面,包括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在国家和公民的诉讼关系中,应当遵循使用权人优先诉讼原则、所有权人全面救济原则。关于赔偿范围,从总体上来看,包括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两大类,其中经济价值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纯粹经济损失,生态价值的具体范围由损害评估程序予以确定。具体来看,主要的赔偿形式有:1、自然资源容量损失;2、相关经济利益损失;3、清除污染费、应急处置措施费、恢复费用;4、调查、监测、评估费及生物修复研究经费;5、利息。关于损害评估,主要对美国的损害评估原理和规则进行了介绍和借鉴,分别从评估依据、评估程序、评估主体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关于求偿模式,主要分为司法模式和ADR模式两大类,其中,司法模式包括诉讼、法院调解、和解等形式,ADR模式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仲裁,关于二者的衔接,应当首先考虑ADR模式来将环境纠纷尽快解决,只有在无法实现救济目的时,再诉诸司法。
【关键词】:国有自然资源 求偿主体 赔偿范围 损害评估 求偿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D92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1
  • 第一章 构建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的缘起11-14
  • 第一节 现实之需11-12
  • 第二节 基于本土资源的法律救济手段概览12-14
  • 第二章 求偿主体14-24
  • 第一节 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求偿主体的分布现状14-15
  • 第二节 请求权基础15-19
  • 第三节 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及解释19-20
  • 第四节 具体的求偿主体之确定20-24
  • 第三章 赔偿范围24-34
  •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解释24-26
  •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赔偿范围的演进26-29
  • 第三节 赔偿范围的划分29-34
  • 第四章 损害评估34-41
  • 第一节 我国的相关立法实践概览34-35
  • 第二节 域外相关实践经验概览35-39
  • 第三节 我国国有自然资源的损害评估制度的构建39-41
  • 第五章 求偿模式41-47
  • 第一节 我国现行相关立法概览41-42
  • 第二节 具体的求偿模式之划分和衔接42-47
  • 第六章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隽;卢莉娜;;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制度借鉴[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2 刘慧辛;;中西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对比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19期

3 钟刚;;自然资源损害的法律修复路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赔偿制度的构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J];法学杂志;2011年06期

5 卢亮;张今;;从KTV侵权案件赔偿谈我国著作侵权赔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版权;2010年05期

6 赵馨;;我国海洋污染赔偿法律制度探析[J];环境经济;2011年07期

7 沈宗仁;;侵权责任法和公证赔偿辩析[J];中国司法;2011年08期

8 师光;;我国校园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学校民事责任的社会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9 柳静薇;夏淇波;;从利益衡量视角评价高空抛物侵权赔偿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1年22期

10 王瀚培;;我国铁路旅客人身损害限额赔偿之合理化[J];改革与开放;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国华;付殿洪;张磊;黄天明;;基于“超额递减赔偿制度”的消费者小额权益保护[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赵明贵;李海霞;;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十倍赔偿”的法律适用——基于消费者利益的考量[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郭会丽;;论铁路旅客人身伤亡限额赔偿制度[A];扩大铁路对外开放、确保重点物资运输——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暨中国铁道学会学术年会和粤海通道运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皮宗泰;郭晓丽;;现代司法理念与我国司法赔偿制度的几个问题的研究[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孙海龙;姚建军;;完善专利侵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以中美两国专利侵害赔偿制度及其司法实践比较为研究视角[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6 何达;储藏;陈盛新;;美国对药品不良反应引发药害事件的赔偿及其启示[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7 刘跃南;鞠晓雄;;刑事司法赔偿的实际运作——以广州市法院系统的实践为视角[A];修宪之后的中国行政法——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红卫;陈驹;;试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问题的完善[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9 栾光旭;;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经济学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李增刚;;“撞伤不如撞死”:交通事故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程义峰 周慧敏;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国家先行赔偿制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杨进欣;“农资打假”要重视赔偿制度建设[N];中国特产报;2009年

3 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言;日本东电公司用什么来赔偿[N];中国经营报;2011年

4 曾火伦;亟待建立恶意诉讼赔偿制度[N];工人日报;2002年

5 曾火伦;恶意诉讼亟待建立赔偿制度[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6 王加庚;应设立恶意诉讼赔偿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杨进欣;“农资打假”要重视赔偿制度建设[N];中国工商报;2009年

8 王加庚;设立恶意诉讼赔偿制度可行性探究[N];江苏经济报;2004年

9 ;先定责后理赔才是对生命和法治的尊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10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法院 苏家成 汪洋;建议设立恶意诉讼赔偿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贤伟;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赔偿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王玫黎;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瓮怡洁;刑事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立兵;大规模侵权的国家救济责任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石连海;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侵权赔偿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王晓辉;环境污染健康损害填补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万霞;外交保护制度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9 李钰;环境污染健康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曹胜;中国期货公司监管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娟;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2 张朱平;试析信赖利益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丑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朱艳;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黄婉如;离婚损害赔偿之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孙忠耘;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审判实践中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7 李素萍;民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8 李振艳;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外交学院;2003年

9 顾占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晓梅;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有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4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4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