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3 22:27
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随着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的推行,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开始融合。而中国金融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诞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在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互联网金融借鉴美国的创新模式,并经过本土化的改进,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发展局面。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早,具备成熟完善的信用和监管体系,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则有着不同的成长路径,在中国信用体系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中国互联网创新依托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因此,本文将对比研究中国与美国在互联网金融的含义、经济结构、消费习惯、创新动力和监管等方面的现状和差异,从而在理论上发现中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使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P2P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因此,在案例选取方面,选取了中美两国P2P行业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两家公司,Lending Club和陆金所(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案例研究。对比研究其在发展历程、现状、核心优势、劣势及监管环境等方面,...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和策略——基于长尾理论视角[J]. 霍兵,张延良. 宏观经济研究. 2015(02)
[2]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资源观视角[J]. 白钦先,李士涛. 征信. 2014(12)
[3]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 郑联盛.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5)
[4]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 何文虎,杨云龙. 金融发展研究. 2014(08)
[5]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国际金融研究. 2014(08)
[6]从本质特征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 徐庆炜,张晓锋.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07)
[7]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J]. 冉茂东. 中外企业家. 2014(19)
[8]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 刘越,徐超,于品显.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3)
[9]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 王会娟,廖理.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4)
[10]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 张晶.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4)
硕士论文
[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研究[D]. 曹玲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8702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驱动因素和策略——基于长尾理论视角[J]. 霍兵,张延良. 宏观经济研究. 2015(02)
[2]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金融资源观视角[J]. 白钦先,李士涛. 征信. 2014(12)
[3]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 郑联盛. 国际经济评论. 2014(05)
[4]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基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视角[J]. 何文虎,杨云龙. 金融发展研究. 2014(08)
[5]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 国际金融研究. 2014(08)
[6]从本质特征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 徐庆炜,张晓锋.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07)
[7]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J]. 冉茂东. 中外企业家. 2014(19)
[8]互联网金融:缘起、风险及其监管[J]. 刘越,徐超,于品显. 社会科学研究. 2014(03)
[9]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 王会娟,廖理. 中国工业经济. 2014(04)
[10]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潜在风险与应对之策[J]. 张晶.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4)
硕士论文
[1]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研究[D]. 曹玲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58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35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