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10 16:30
本文关键词:论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权 自由权 就业性别歧视 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摘要】: 妇女的解放以妇女走入社会,大规模地参与社会生产劳动为开端。近几十年来,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的比率持续增长。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妇女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性别歧视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普遍的现象。对于现实的严峻考验,现行立法未能提供适当而统一便捷的救济方法,女性劳动权的实现程度,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本文通过归纳法、分类法、追溯历史法、举例法、引用法、图表法、数据法等,分别对劳动权的本质属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现状根源及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和法律剖析,,旨在重新审视妇女的劳动权及其实现问题,并从中找到解决途径。 文章从劳动权基本理论出发,追溯其产生发展背景和一般规律,从理论上论证其自由权的本质属性,实现了劳动权性质的理性回归。在此基础上,将文章重心集中在妇女劳动权的实现方面,特别以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为视角,探讨其在我国产生的根源。认为:就业性别歧视的产生,不仅有收益成本考虑、法律政策缺陷等主观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客观现实也不容忽视。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文章对妇女劳动权的实,现尤其是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提出几点建议:明确界定妇女劳动权特别是性别歧视的内涵,从技术上完善立法规定;确立关联性原则作为判断就业性别歧视的标准;引入缔约过失责任;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妇女作为劳动力市场上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建立健全争议解决途径,将因侵犯劳动权的争议纳入受案范围;建立专门机构维护和监督平等就业。
【关键词】:劳动权 自由权 就业性别歧视 妇女劳动权的实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9
- 第一章 劳动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9-12
- 1.1 劳动权的历史发展渊源9-10
- 1.2 劳动权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启示10-12
- 1.2.1 劳动权产生的三个条件10-11
- 1.2.2 劳动权发展规律对正确理解劳动权的启示11-12
- 第二章 劳动权概述12-24
- 2.1 劳动权的内涵和外延12-17
- 2.1.1 劳动权内涵的争论及界定12-17
- 2.1.2 劳动权的外延17
- 2.2 劳动权的性质17-22
- 2.2.1 有关劳动权性质的争论17-19
- 2.2.2 劳动权本质的回归──自由权19-22
- 2.3 劳动权和民事权利的关系22-23
- 2.4 妇女是劳动权的一般权利主体23-24
- 第三章 妇女的法律地位及其劳动权24-29
- 3.1 妇女的法律地位24
- 3.2 妇女实现就业权的主要障碍──就业性别歧视24-29
- 3.2.1 概念界定25-26
- 3.2.2 就业性别歧视产生根源的不同理论26-29
- 第四章 反就业性别歧视的比较法研究──以美欧为样本29-33
- 4.1 美国29
- 4.2 欧盟及其成员国29-31
- 4.3 比较分析及一般规律31-33
- 4.3.1 保护范围广31
- 4.3.2 保护层次较高31
- 4.3.3 法律规定详细具体31-33
- 第五章 我国关于妇女劳动权保护的实践与立法33-38
- 5.1 实践及存在的问题33-34
- 5.1.1 就业歧视的普遍性33
- 5.1.2 就业歧视的多层性33
- 5.1.3 妇女就业准入条件高且多33-34
- 5.1.4 职业性别隔离现象严重34
- 5.2 原因分析34-35
- 5.2.1 主观因素34-35
- 5.2.2 客观因素──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供大于求35
- 5.3 我国当前立法及存在的问题35-38
- 5.3.1 相关立法的具体规定35-36
- 5.3.2 存在的问题36-38
- 第六章 妇女劳动权的实现38-43
- 6.1 立法层面38-41
- 6.1.1 明确界定妇女劳动权特别是性别歧视的内涵,从技术上完善立法规定38-39
- 6.1.2 确立关联性原则作为判断就业性别歧视的标准39-40
- 6.1.3 引入缔约过失责任40
- 6.1.4 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妇女作为劳动力市场上弱势群体的利益40-41
- 6.1.5 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41
- 6.2 司法层面41-43
- 6.2.1 建立健全争议解决途径,将因侵犯劳动权的争议纳入受案范围41-42
- 6.2.2 建立专门机构维护和监督平等就业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4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丹;妇女劳动权国际保护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颜双玲;论就业权[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7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0742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