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罢工权的规范保护
发布时间:2017-10-11 20:25
本文关键词:论罢工权的规范保护
【摘要】: 罢工权是世界范围内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很多国家通过立法进行明确规定,对劳动者而言,罢工权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经济权利;其次,它是保障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和保证。随着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重视资本利润忽略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使众多民营、私营和外资企业资方为了追求利润和效益,往往置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于不顾,使劳资关系的矛盾和紧张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不和谐现象愈发突出。在劳资双方强弱失衡的状态下,通过现在通存的过于陈旧的劳资关系调整机制很难解决好劳资争议问题,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危机。必须创新和升级劳资关系调整机制。国外先进经验表明,没有罢工权的威慑力,对广大劳动工人的基本权益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现实的困境,将促使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罢工权,分析我国现行宪法不规定罢工权的原因,研究今后能否通过立法,如何规定罢工权,并规范罢工的自由和必要的限制,这也是依宪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本文的主要结构分为七章。第一章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罢工现象层出不穷而又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第二章是对罢工权的概述,主要对罢工和罢工权进行必要的界定,并分析罢工权的法律性质、基本分类和意义,认为罢工权主要是劳动者的经济权利;第三章对罢工权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过程梳理,主要通过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进行,得出世界各国通过宪法和法律对罢工权进行规范保护是主流;第四章对我国现行宪法不规定罢工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对设立罢工权存在的主要障碍进行剖析以消除误区;第五章对我国设立罢工权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认为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科学合理地规范罢工权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的需要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第六章提出建立一种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罢工制度迫在眉睫,分析了罢工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失为利益平衡利器及如何进行必要规范;第七章是结论,在宪法和法律中设立罢工权,首先赋予民营、私营和外资企业中的被雇佣劳动者,是依法治国和完善宪法和法律体系的需要,是社会现实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罢工权 经济权利 原因探究 规范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我国现阶段对罢工现象的处理无法可依10-15
- 第二章 罢工权概述15-20
- 一、罢工及罢工权的界定15-16
- 二、罢工权的法律性质、基本分类和意义16-20
- (一) 罢工权的法律性质16-17
- (二) 罢工权的基本分类17-18
- (三) 罢工权的双重意义18-20
- 第三章 罢工权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过程20-28
- 一、世界各国罢工权的历史演变20-25
- (一) 罢工现象产生的历史根源20
- (二) 罢工权的出现20-21
- (三) 世界主要国家对罢工权的相关法律规定21-24
- (四) 国际公约或公约性文件对罢工权的相关规定24
- (五) 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的罢工运动依然经常发生24-25
- 二、我国社会罢工权的历史演变25-28
- (一) 新中国成立前26
- (二) 新中国成立后26-27
- (三) 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现行规定27-28
- 第四章 我国现行宪法不规定罢工权的原因探究28-34
- 一、敏感的政治革命性使人们逐渐远离罢工权28-29
- 二、传统观点认识存在偏差取消罢工权29-30
- 三、我国工会地位的不独立性难以支持罢工权30-34
- (一) 罢工权和工会组织关系密切30-31
- (二) 工会组织的重要角色31-32
- (三) 改革我国的工会组织32-34
- 第五章 设立罢工权的必要性34-42
- 一、两方面的需要34-35
- 二、和谐社会的需要35-42
- (一) 经济快速发展和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滞后36-37
- (二) 不同社会主体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37-42
- 第六章 建立一种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罢工制度迫在眉睫42-49
- 一、罢工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失为利益平衡的利器42-44
- 二、罢工权的必要规范44-49
- (一) 权利主体44-46
- (二) 罢工目的46-47
- (三) 罢工组织者47
- (四) 终极手段47
- (五) 罢工只能是工作上的不作为47
- (六) 限制不能使罢工变为不可能47-49
- 第七章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4
- 后记5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畔;我国企业工会独立性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14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1457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