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劳动合同立法
本文关键词: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劳动合同立法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变革 劳动合同制度 立法 用人单位 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 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务派遣 无固定期限
【摘要】:在中国三十年的社会变革历程中,劳动合同立法与之同行。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关键,劳动合同立法也是劳动立法的核心内容。劳动用工制度从固定工转化为劳动合同,经历了破冰、攻坚到立法的过程,在法制建设中表现为政策、规章、法规、专章立法到专项立法的行程。围绕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和处理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中国在劳动合同法制建设中取得了成就,也存在进一步健全的空间。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变革 劳动合同制度 立法 用人单位 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 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务派遣 无固定期限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用行政的手段把劳动者统一分配到企业,并以固定工的形式形成终生固定的劳动关系,即“一次分配定终生”,一旦端起“铁饭碗”终生依赖国家和企业。当时错误地认为“多用临时工,少用固定工”是“阴谋瓦解工人阶级队伍”。在固定工是社会主义、临时工是修正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1期
2 周东兰;;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政策的历史变革及其评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中国城镇劳动力流动”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4 梁炳先;以人为本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5 胡志敏;;科学利用产业兴衰和转化增加我国的劳动力需求[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3期
6 张曙;试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几度起伏的经济因素[J];世纪桥;2001年01期
7 任永开;关于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的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年03期
8 邱国盛;;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3期
9 唐永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10 梁胜宇;“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就业政策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东林;;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59~1961)的考察[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小琼;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2 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1949-199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赵建国;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6 李保民;市场经济与劳动者主权有机统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张义柱;一个就业研究的新视角[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陈星博;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强;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行怀勇;经济转型期我国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慧君;我国失业问题浅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张立艳;建国以来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尹博;新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薛峰;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进程、原因及特点分析(1949-1957年)[D];四川大学;2005年
7 孙玫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维权职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小凤;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严佳;新型工业化道路下反失业政策的战略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新芝;经济体制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楚;论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历史科学研究的中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杨彦;试谈发展的螺旋式[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3 刘蔚华;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年05期
4 E.弗林 ,黄育(香复);美国社会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5 洪啸涛;试论自然科学加速度发展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6 阎志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发展动力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季成家;;谈《创业史》的主题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8 鸿生;;彭明副教授作学术报告[J];学术研究;1980年01期
9 焦克明;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变革的渐进形式[J];江西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10 刘伯愚;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上胜利前进——略论我国农业集体化的战斗历程[J];河北学刊;1981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曾;;从戊戌变法看晚清贵州知识分子的变革意识[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王銤勺;;贵州人与戊戌变法[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刁恩厚;;论渡江战役前后中国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干涉的斗争[A];风卷红旗过大江——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高立群;宋延军;;中国农民的创造及其伟大意义[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刘宇实;;吉林省农村改革20年回顾与思考[A];回首50年 展望新世纪——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曲青山;;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A];改革 求实 创新——青海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优秀论文集[C];1998年
7 衣奋强;李康熙;;九十年代山东省农村未成年人犯罪基本状况及对21世纪初期趋势预测[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程锦川;;百年老店与商业文化——上海百年老店久盛不衰试探[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9 甘仞初;;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莫俊卿;;略论越南嘉来族的母系氏族制及其解体[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卫平;社会转型的哲学先导[N];北京日报;2000年
2 邱学华;在尝试中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刘钟新 卢斌;透析校园非主流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周瑛(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社会变革期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心理[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刘永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N];光明日报;2000年
6 浙江宁波 宁民;买断工龄切忌一刀切[N];工人日报;2000年
7 袁国良;招收新工人不得先试用后签合同[N];工人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张东军 本报通讯员 董秀琴;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N];河南日报;2000年
9 ;合同期限的最后一日方为劳动合同的终止日期[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10 记者 鲁志峰;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全面建立[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勤榕;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跃生;1930-1990: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刘国军;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动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斌;当代中国改革的人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6 张晓琼;变迁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年
10 乔梁;我国社会转型中民办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常响;论邓小平伦理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艳;论邓小平思维方式的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吴明星;中国富民思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杨瑾;论中、西空间语言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林桂珍;论鲁迅对中国旧道德的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陈文华;中国人力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劳动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1年
7 刘建;中国高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D];暨南大学;2001年
8 高超;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周丽;社会变革·法治进程·法治道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纪九利;中国普通高中物理教材的历史演变及现实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87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8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