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
本文关键词: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 出处:《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日趋频繁、剧烈的群体性劳资冲突充分暴露出我国劳资博弈的失衡、劳工权益的无保障。究其根源,在于劳工集体维权机制的缺失,缺乏必要、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劳动条件集体谈判是劳工集体维权、自我保护进而预防、化解劳资冲突的最有效途径。为此,工会必须切实改造,成为真正代表劳工利益的社会团体。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基金】:苏州大学劳动法教学诊所项目(AS111806)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劳资冲突频繁发生,此伏彼起;更令人忧虑的是,群体性劳资冲突中,暴力化、规模化倾向日趋明显。有学者断言,“劳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1](P6),“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P5)劳资冲突频繁发生,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程延园;"劳动三权":构筑现代劳动法律的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郑尚元;建立中国特色的罢工法律制度[J];战略与管理;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紫燕;孙琛;;江西省水产龙头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 冯涛;;贸易自由化与劳工标准全球化[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3 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唐■;裁员管理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潘锦棠;北京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金剑;;转轨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年05期
7 张兴祥;;工会组织缺位下的工人个人谈判博弈——兼论我国民工的策略抑制问题[J];财经科学;2007年04期
8 宋晶;改善劳动力市场管制的几个问题探讨[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9期
9 宋晶;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管制视角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0期
10 雷明全;我国人才高消费问题探析[J];财经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温海燕;;浅谈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胡伟略;;现代化建设中技能人才发展的战略管理[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2 李严锋;复合型商业业态及其供应链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徐林;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冯慰荣;人力资源国际流动的经济分析[D];南开大学;2003年
5 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用岐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玲玲;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谭瑞松;我国微型乘用车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刘勇;就业公平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10 吕杰;中国高等学校教师人力资本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云萍;浙江省出口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2 蔡彬;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张艳芳;DCMC公司薪酬方案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4 张润泽;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牛敏;高技术人才国际流动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储冰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7 高凤翔;大港油田公司激励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李兰永;非正规就业:理论与政策[D];河北大学;2003年
9 管宇;侨立公司薪酬体系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03年
10 刘丽文;罢工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钟开斌;事故瞒报的运作逻辑——河北邯郸“6·3特大矿难”个案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1期
3 余金成;;劳动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纲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黑启明;;论近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周新军;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J];经济评论;2001年05期
6 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5期
7 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非正式制度:一个交易费用理论框架[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8 任焰;潘毅;;工人主体性的实践:重述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形成[J];开放时代;2006年03期
9 张欢华;现代性之下的社会分工——解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J];社会;2002年11期
10 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社会;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瑛;我国职业卫生工作体系建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陈华;“相对弱资本”和“绝对弱劳动”格局下的浙江劳动保障[D];浙江大学;2007年
3 庄林冲;劳动监察:功能定位与法律规范[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琪;;启动集体谈判的“潜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02期
2 倪雄飞;许杏彬;;我国集体谈判机制的模型构建[J];中国劳动;2011年08期
3 肖胜方;刘继承;高鹏飞;;政府在集体谈判制度中的角色定位探析[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4 邢五一;;在劳动关系变局中抢占先机[J];中国律师;2010年09期
5 赵禹;;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分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8期
6 ;国外劳保状况与工会参与工作[J];工会博览;2011年07期
7 蓝寿荣;;劳资和谐与政府职责[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07期
8 谢增毅;;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质[J];中国法学;2011年04期
9 段礼乐;;劳动关系的选择性干预与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逻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陆佳亮;;“劳动关系的管治与自治之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研讨会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玉萍;朱世龙;;浅谈解决劳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之集体谈判[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川;;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研究[A];深化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C];2000年
3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黎秀蓉;;《劳动合同法》的博弈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 陈步雷;集体谈判是实现劳动力合理定价的核心[N];检察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羚;集体谈判不是洪水猛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王晶;集体谈判制度建构与劳动三权[N];工人日报;2011年
4 见习记者 魏竣韬;深圳强力推动跨国公司集体谈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梁忻;集体谈判将成为雇主法律义务[N];中国企业报;2007年
6 魏竣韬;首提“集体谈判”、“公开谴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张玮;“集体谈判”写进深圳法规[N];南方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郭瑞;英国 以集体谈判等方式化解劳资纠纷[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记者 高铸成邋通讯员 李泓;逐步让签约律师介入集体谈判[N];工人日报;2008年
10 涂永珍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教授;“集体谈判”需要完善法律保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佳;美国公私部门集体谈判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马静;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邓园;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湖南大学;2012年
4 章俊;集体合同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高凌霄;我国集体合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欧阳帆;西方国家公共部门集体谈判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杨伟杰;集体合同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殷建华;中国集体合同的现状及问题的解决[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杨洋;集体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张秋;我国集体合同主体的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30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30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