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伤保险中工伤的认定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工伤保险中工伤的认定 出处:《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伤认定是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工伤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必经程序。而我国目前的工伤认定还存在不少问题,对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对我国工伤保险中工伤的认定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组成,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四章: 第一章工伤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通过介绍工伤和工伤认定的概念、工伤认定的特点与作用,得出结论完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必须从完善工伤认定入手。之后介绍了我国工伤认定的建立、改革和发展过程,,并对每一阶段工伤认定规定的进步与缺陷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后文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工伤认定存在的问题进行铺垫。 第二章我国工伤认定制度。从工伤认定主体、认定范围以及认定程序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我国现行工伤认定制度及其理解和把握,重点结合社会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当前存在工伤认定主体不合理、认定范围不明确、认定程序复杂等问题。 第三章国外工伤认定制度。国际劳动组织的规定可以看出工伤的范围越来越宽松;美国以“因职务致生和于职务过程中所生之伤害”为标准认定工伤;德国采用因果关系理论,通过抽象的概括式规定和特殊情形的列举规定相结合的方式界定工伤;日本认定工伤采用“业务遂行性”和“业务起因性”标准。通过对国外工伤认定优秀理论和认定范围规定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完善我国工伤认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章工伤认定完善的建议。从工伤认定主体、认定范围、认定程序三方面提出工伤认定完善的建议。工伤认定的主体改革要建立社会化的工伤认定机构;工伤认定范围可以采用工伤认定一般条款和特殊列举规定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工伤认定程序上要赋予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工伤认定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引入听证制度,加强证据收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脚风湿能否被认定为工伤[J];农民文摘;2008年10期
2 沈绿野,胡天成;工伤赔偿涉及哪些法律关系[J];中国律师;1999年02期
3 ;未成年人存在工伤赔偿吗[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5年03期
4 ;对一起工伤赔偿、仲裁问题的政策解答[J];四川劳动保障;2004年Z1期
5 莲落;王华;;讨还工伤赔偿的路有多长[J];记者观察(下半月);2006年01期
6 欣荣;;勿在工友“伤口”上“撒盐”——艰难的工伤维权路[J];中国职工教育;2010年12期
7 瞿国相,钟伯兄;非法用工也必须承担工伤赔偿责任[J];劳动保护;1999年08期
8 王学瑛;赵有明;;工伤认定虽已过期 用人单位仍需担责[J];四川劳动保障;2007年10期
9 庄严;;工伤待遇与工伤保险待遇有别[J];中国劳动保障;2010年02期
10 庄严;;工伤待遇并非工伤保险待遇[J];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贤日;;中国工伤认定制度探微——以最高法院公报的五个工伤认定案件为视角[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王志业;李争圆;;现行工伤认定制度的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谭永良;;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炜;;底价仲裁制度适用条件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常尚杰;;试论工伤的范围[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宪法与人权委员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暨“律师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国磊;;浅析生产中违章的原因及反违章的措施[A];郑州铁路局“十百千”人才培育助推工程论文集[C];2011年
7 郭立天;王雪鸿;;完善用人单位在工伤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问题上的法律思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10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法;“偷走”工伤赔偿有罪?无罪?[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2 安占平 王明霞;获得工伤赔偿后还可主张侵权赔偿吗[N];检察日报;2008年
3 李自庆 缪汤;事故工伤双重索赔均获支持[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戴谦 时满鑫;城阳法院昨集中发放执行案款67万余元[N];青岛日报;2011年
5 倪志祥;工伤赔偿案件不同请求权关系的处理[N];江苏经济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 詹船海 周乔娜;杜化山工伤索赔案因何遭遇拉锯战[N];工人日报;2010年
7 孟亚生;“上班途中遇害”:工伤认定离他如此遥远[N];工人日报;2010年
8 李静 晏琳;实施异地协作 工伤成功索赔[N];泸州日报;2010年
9 朱先明;工伤赔偿纠纷解决仅用了3天[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10 屠传宏;工伤赔偿期待快速通道[N];工人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榕;煤矿工伤风险评价及保险费率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朝晖;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杜宁宁;劳动缔约“明示”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潘啸;新时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孙慧文;不完全劳资契约剩余分配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9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10 高怿;劳动成本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叶;我国工伤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刘本娟;中美工伤认定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莫纹憬;论我国工伤保险中工伤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马玉宝;论我国的工伤认定及救济程序[D];燕山大学;2010年
5 吴晶;风险社会中的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苏文普;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登;工伤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的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刘莉莉;论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发;论我国工伤认定及赔偿的不足与完善[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刘佳莹;我国工伤认定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52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35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