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探析

发布时间:2018-03-17 21:15

  本文选题:劳动法 切入点:劳动合同 出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者拥有劳动合同解除权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员工在一定时期的稳定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本文针对《劳动法》第31条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从立法、实践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修订和完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提出建议。
[Abstract]:Workers have the right to terminate the labor contract to promote the reasonable flow of labor forc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labor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to provide a legal basis, but talent is the lifeline of the enterprise, The stability of employee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unilateral termination of labor contracts by workers in Article 31 of the Labor Law, and draws lessons from foreign legislative experience. To revise and perfect laborer annulment labor contract puts forward proposal.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卫东;劳动合同解除权的缺陷及解决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石化东,闫建功;论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透视《劳动法》第31条[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雅红;;劳动合同若干问题研究:区分、解除与履行[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立花聪;;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合同探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高金华;;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中“预告解除”制度的探讨[J];林区教学;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静;劳动者预告辞职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罗雯;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制度[D];南昌大学;2011年

3 仪晓兰;关于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徐微;建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律体系[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田亚强;我国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罗毓莉;劳动合同单方解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军;我国解雇权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8 张昊;劳动者预告解除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吴海东;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马雅谦;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盼盼;;论劳动者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02期

2 张颖;;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J];文史博览;2005年Z2期

3 夏燕;;劳动合同解除之法律规制的缺陷及完善[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孙方亮;;浅谈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9期

5 闫治国;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高玮;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闫治国;论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钟小畅;;终止劳动合同应同样给予经济补偿[J];创业者;2006年06期

9 蔡欣;;对我国企业应如何防范及处理劳动纠纷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10 冯彦君;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扬;;劳动合同解除的现状分析及法律研究[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厉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过程中经济关系处理办法及反思[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4 薛济民;;合同法与劳动法关于合同效力规定的比较[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全兴;;劳动法构建和谐劳动环境的两种视角[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陆敬波;;劳动合同后附随义务之探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余晓光;;劳动法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8 姜俊禄;;依法治国与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谭小辉;;广西26名教师违约跳槽案的法律评析[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10 田思路;;金融危机下就业者保护的多元化——“劳动者”概念与“劳动者性”之界定[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鲁志峰;聘用合同适用《劳动法》吗?[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付忠;企业高管的解聘与离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吴晓锋;烟厂存在一天 岗位指标就存在一天[N];法制日报;2008年

4 吴长军;献身中国劳动法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N];国际商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宏宸;巧施计策力降企业人力成本[N];民营经济报;2007年

6 钟琴;持假文凭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吗?[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7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是“铁饭碗”[N];文汇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胡敏方;中介门店“关门”引发纠纷[N];房地产时报;2006年

9 ;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单位也要支付补偿金[N];人民日报;2008年

10 早报特约评论员 乔新生;华为解除员工劳动合同是不得已之举[N];东方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程武龙;公务员劳动基本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郝晶;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键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一宁;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邵家元;论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风险和完善措施[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李博;我国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应对WTO劳工标准议题的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5 曾琳;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劳动法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卢文娟;新劳动法背景下企业雇佣政策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潘正雨;在校生劳动法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与立法建议[D];湖南大学;2010年

8 韩莹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之法律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2年

9 张平;法国劳动法中的解雇权[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吴迪;劳动法视野下的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26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626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9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