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伤保险待遇是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供养亲属提供的一种物质补偿。它是工伤保险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工伤保险待遇的社会化补偿问题关乎工伤保险各方利益主体的权义定位,关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价值的实现,关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伴随着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和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的实施,以工伤保险待遇为代表的工伤保险制度又一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在此立法背景下展开对工伤保险待遇的研究。本文从工伤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入手,首先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性质定位为补偿性的物质帮助,随后将研究范围缩小至我国的工伤保险待遇,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角度分六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立法现状和现实困境,再针对不尽完善之处分别探索实现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的路径,即实现给付主体的单一化、给付对象的扩大化、一次性给付与定期给付的协调化、给付标准的合理化、给付申请程序的简约化、给付争议处理的统一化。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与工伤保险待遇概述,包括对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历史溯源的梳理、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价值的归纳,以及对工伤保险待遇的制度定位。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开篇,也为后续研究埋下伏笔。第二部分是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的制度评析,从实体法角度,分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主体、给付对象、给付项目、给付标准四方面,从程序法角度,分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申请程序、争议处理程序两方而对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反思。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制度检讨与实践反思的回应,同样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角度展开,借鉴国外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立法规范详述了实现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的途径并作结。
【关键词】: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待遇 社会化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与工伤保险待遇概述11-22
- 一、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溯源11-15
- (一) 受雇人个人承担11-12
- (二) 雇主赔偿12-14
- (三) 雇主责任保险14
- (四) 工伤保险14-15
- 二、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实现15-18
- (一) 社会法视角:实质正义的实现16-17
- (二) 劳动法视角:劳动权的保护17
- (三) 法经济学视角:效率与公平的平衡17-18
- 三、工伤保险待遇的制度定位18-21
- (一) 工伤保险待遇的性质18-19
- (二) 工伤保险待遇的项目构成19-21
- 四、小结21-22
- 第二章 我国工伤保险待遇的制度评析22-39
- 一、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制度检讨与实践反思之一——实体法角度23-33
- (一)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主体23-26
- (二)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对象26-29
- (三)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项目29-30
- (四)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30-33
- 二、我国工伤保险待遇制度检讨与实践反思之二——程序法角度33-38
- (一)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申请程序33-36
- (二) 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处理程序36-38
- 三、小结38-39
- 第三章 实现工伤保险待遇的完全社会化补偿39-54
- 一、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的必要性39-41
- (一) 实现工伤保险的制度价值39-40
- (二) 实现用人单位与工伤劳动者的“双赢”40-41
- 二、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实现路径之一——实体法角度41-51
- (一)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主体单一化41-45
- (二)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对象扩大化45-48
- (三) 工伤保险待遇的一次性给付与持续性给付协调化48-49
- (四) 工伤保险待遇的给付标准合理化49-51
- 三、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实现路径之二——程序法角度51-53
- (一) 工伤保险待遇给付申请的简约化51-52
- (二) 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处理统一化52-53
- 四、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J];郴州政报;2011年06期
2 罗学领;;对工伤保险促进工伤预防工作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年20期
3 ;转发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企业职工社会工伤保险规定》的通知[J];广州政报;1993年05期
4 唐丹;向春华;;工伤康复不可或缺[J];中国社会保障;2002年12期
5 向春华;;工伤康复:让生命在伤痛中走向坚强[J];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05期
6 ;工伤保险待遇项目标准明细(一)[J];健身科学;2008年07期
7 熊细春;;大部分护理依赖工伤职工复发住院治疗护理费如何解决[J];中国劳动;2008年04期
8 李朝晖;;论农民工工伤风险最优标准的量化与应用[J];理论界;2008年01期
9 ;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J];天津政报;2003年24期
10 孙金林;;工伤患者的康复与补偿[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张明丽;;武汉市中小企业工伤保险问题探讨[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2 吕学静;张波;;北京市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在落实——难点在于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黄国宝;;推行绿色保险势在必行[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万成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及启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段誉;刘一鸣;李昭;;关于保险对非正式风险分摊机制挤出效应的实验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6 杜红兵;杨瑾娣;;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华中;;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哲学思考[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8 周华中;;体现工伤预防功能是工伤保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甘心孟;;风险管理评价与工伤保险[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功智;刘铁民;欧阳梅;牛和平;;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发展战略目标设想[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睿鸫;工伤保险呼唤预防基金[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任志达;我市工伤保险基金收入首次过亿[N];长治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平邋实习生 陈乐平 通讯员 熊杰;工伤保险,为重伤农民工托起“生命之舟”[N];衡阳日报;2008年
4 李艳邋杨川 唐雯;我省工伤保险明年起全部实现市级统筹[N];陕西日报;2007年
5 龙辉;青海工伤保险调剂金管理办法今年起执行[N];经理日报;2008年
6 记者 郑勇;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过亿[N];工人日报;2006年
7 记者 李艳 通讯员 杨川 实习生 唐雯;我省今年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将达230万[N];陕西日报;2007年
8 包佳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安监局;越是艰难,步伐越要稳[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9 伯劳;我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N];经理日报;2007年
10 聂金泉 王立功;工伤保险好处多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男;面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环境责任保险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2 于欣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解可;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军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张倩;典型国家公务员养老保险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苏春红;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章华;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畹玖;高龄化社会下长期看护风险与保险认知之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韩俊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芮立新;论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王小明;船员人身伤亡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晓鹏;广州市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魏东;完善我国工伤保险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国庆;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小平;“三位一体”工伤保险体系下的工伤预防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罗东澜;煤矿爆炸安全分级评价及其在煤矿工伤保险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10 李俊;完善我国职业伤害保障体系[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工伤保险待遇完全社会化补偿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5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7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