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者法律人格是劳动法的逻辑原点,也是价值原点,其所蕴含的伦理价值是劳动法体系建构和实施的目的所在。长期以来,劳动法领域对劳动者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实践特性,工具主义的立场导致法律论证和政策分析难以区分,法的伦理价值难以清晰地体现,法律的权威性也逐渐消弱,而现实的后果就是劳动者主体客体化或者说劳动者人格的“物化”,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始于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后的工资劳动者或雇佣劳动者。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劳动者是自由意志在“客观性阶段”经“选择”后的定在形态,“劳动者”就是这个意志的“规定性”。劳动者“有限的自由意志”通过伦理精神把握自己的本质走向“单一的自由意志”,实现真实的自由,这种伦理精神就是劳动伦理,劳动者只有置于劳动伦理中才能上升到“劳动者人格”,才能超越有限性和规定性,实现现实的、具体的自由。劳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劳动更是人的存在和实现方式,揭示了人是否自由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自由,与劳动者的人格价值和自由发展紧密相连。劳动者人格与劳动力只能实现逻辑上的分离,而无法现实分离。劳动力商品化的极端演绎将导致劳动的异化或劳动者的“物化”,在劳动法领域就是劳动者主体性的缺失。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不是劳动力,而是隐藏着劳动者人格价值的劳动给付。劳动法律关系也不仅仅是财产价值的交换关系,还是基于劳动伦理之上的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人格信用关系。 劳动伦理的实在层面就是“体面劳动”,贯穿于劳动关系的各个方面,是指导性原则。源于自然法层面劳动者人格与劳动伦理的统一,体面劳动与作为实在法层面的劳动者法律人格具有契合性,其价值目的就是劳动者。劳动法领域的劳动者法律人格不是区分主体的法技术工具,而是蕴含有劳动伦理精神的伦理型人格。劳动者法律人格的界定应更多地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而非囿于作为工具的法技术或形式推演,对其界定宜采取直接模式,建立以劳动者为价值目的的弹性认定标准,即在判断当事人是否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时,要对照劳动法的目的,即劳动者价值目的性,判断该当事人是否应该被认为是“劳动者”以及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在此前提下,确立劳动者法律人格的具体判断标准。劳动者的具体判断标准包括“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前者指年龄、健康和智力;后者主要指“人格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人格从属性”作为一般劳动者的判断标准,“经济从属性”作为非常态下劳动者的判断标准。 劳动者人格价值的权利形态就是劳动尊严权。劳动尊严权不同于民法上的人格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是兼具积极性和消极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权利。劳动尊严权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分为劳动就业权、劳动保护权和劳动发展权,上述权利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子权利。雇主的义务不仅仅来源于劳动合同,也来源于劳动伦理精神。雇主的保护义务不能置于劳动合同附随义务的地位,其法律效力应该高于劳动者作为主给付义务的劳动给付,可作为劳动者主给付义务之抗辩。 在实体立法设计上,保障并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应该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或指导原则。在此原则下,确立劳动者职业尊重权、工作场所隐私权、反对职场性骚扰的权利等具体的权利形态。通过在劳动基准法中增加职业心理安全卫生标准,重构劳动保障监察内容,坚持劳动规章程序性审查和实质性审查并重,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等手段,建立劳动者人格利益的全面保护机制。
【关键词】:劳动者 法律人格 自由意志 劳动伦理 劳动尊严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 论12-26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12-16
- 1.1.1 研究缘起12-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6-18
- 1.3 相关概念的厘清18-22
- 1.3.1 劳动18-20
- 1.3.2 劳动者20-21
- 1.3.3 人格21
- 1.3.4 法律人格21-22
- 1.4 研究进路和方法22-26
- 1.4.1 研究进路22-23
- 1.4.2 研究方法23-26
- 第2章 劳动者法律人格的历史形态26-37
- 2.1 古代法上客体化的劳动者26-29
- 2.2 近代以来雇佣劳动中的劳动者法律人格29-32
- 2.2.1 近代法上“物化”的劳动者法律人格29-31
- 2.2.2 现代法上“身份化”的劳动者法律人格31-32
- 2.3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劳动者法律人格32-34
- 2.4 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劳动者法律人格34-36
- 2.5 小结36-37
- 第3章 劳动者人格与自由意志37-62
- 3.1 自然人与“抽象的自由意志”37-42
- 3.1.1 人的超验存在:“被束缚的自由意志”37-39
- 3.1.2 自然人人格的基础:“抽象的自由意志”39-42
- 3.2 劳动者与“具体的自由意志”42-51
- 3.2.1 自由意志辩证发展的三阶段43-45
- 3.2.2 劳动者与“有限的自由意志”45-47
- 3.2.3 劳动者人格与“单一的自由意志”47-49
- 3.2.4 自由意志理论的解释:劳动规章的效力来源49-51
- 3.3 劳动者人格与劳动伦理的统一51-61
- 3.3.1 劳动是人的存在和实现方式52-55
- 3.3.2 劳动者人格与劳动力无法分离55-58
- 3.3.3 劳动的异化与劳动者的“物化”58-61
- 3.4 小结61-62
- 第4章 劳动者人格的实定化与体面劳动62-84
- 4.1 劳动者法律人格与体面劳动的契合62-67
- 4.1.1 劳动伦理的实在层面:体面劳动62-64
- 4.1.2 作为价值目的的劳动者法律人格64-67
- 4.2 实在法文本下劳动者法律人格67-78
- 4.2.1 实在法文本下劳动者法律人格的横向考察67-71
- 4.2.2 劳动者法律人格的法技术71-73
- 4.2.3 体面劳动下劳动者法律人格的认定标准73-78
- 4.3 实现体面劳动的劳动者权利结构78-82
- 4.3.1 劳动报酬权78-80
- 4.3.2 劳动尊严权80-81
- 4.3.3 集体劳动权81-82
- 4.4 小结82-84
- 第5章 劳动者人格价值与劳动尊严权84-109
- 5.1 劳动尊严权的内涵和地位84-89
- 5.1.1 劳动尊严权的内涵84-85
- 5.1.2 劳动尊严权的独立性85-87
- 5.1.3 劳动尊严权的法律地位:对劳动合同附随义务的评析87-89
- 5.2 劳动尊严权的内容89-94
- 5.2.1 劳动就业权89-91
- 5.2.2 劳动保护权91-93
- 5.2.3 劳动发展权93-94
- 5.3 劳动尊严权与雇主权利之冲突与协调94-97
- 5.4 劳动尊严权的保护机制97-103
- 5.4.1 传统保护机制97-98
- 5.4.2 劳动法保护机制98-100
- 5.4.3 一种新的保护模式:非政府劳动监察100-103
- 5.5 劳动尊严权在劳动法中的制度安排103-107
- 5.5.1 现有劳动尊严权的相关规定及评析103-105
- 5.5.2 劳动尊严权的相关立法设计105-107
- 5.6 小结107-109
- 结论109-113
- 参考文献113-122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122-123
- 附录 B 论文逻辑结构图123-124
- 致谢124-1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虹;;权利冲突解决路径分析[J];长江论坛;2009年03期
2 梅夏鹰;民事权利能力、人格与人格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段志平;;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立新,张国宏;论构建以私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唐灿;性骚扰在中国的存在──169名女性的个例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1995年02期
6 刘大洪,张剑辉;劳动者双重权利的残缺与互动——国企改革中劳动者权利之构造与实现[J];法商研究;2003年02期
7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8 杨继春;企业规章制度的性质与劳动者违纪惩处[J];法学杂志;2003年05期
9 蒋学跃;;人格与人格权的源流——兼论宪法与民法的互动关系[J];法学杂志;2007年05期
10 马骏驹,刘卉;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J];法学评论;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长礼;劳动权论[D];吉林大学;2006年
2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国华;劳动关系法律适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张磊;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D];吉林大学;2006年
3 马唯杰;体面劳动:劳动的伦理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4 康国霞;康德意志自由思想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7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