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1:08
本文关键词: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研究目标致力于: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义理论研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理论框架,以期推动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问题理论研究深入,在实践上引发更多对劳动者保护问题的关注,促进当代中国在劳动关系领域对于社会正义的强烈诉求的实现。 基于此,本文按以下研究思路循序推进:首先,在着重对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简析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理据及意义,梳理、考察和简析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中劳动者保护问题,归纳总结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义理论,并指出其批判视野。这就为下一步展开问题做了一些必要的背景和理论铺垫。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义理论为指导,一是指出了近代市民社会对劳动者“平等”保护体现的是自由主义正义观;二是重点论述了(西方国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不过是自由主义正义观自我调适的体现,属于一种分配领域的改良主义范畴,其“底线”是不能改变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制度的质的规定性,最终不能实现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中,前者较之于后者起了必要的背景和铺垫作用,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必然逻辑发展。在对(西方国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理论定性”后,必然要求探讨其实现之途为何,所以,本文紧接着从劳动法基础理论和具体法律制度两个方面考察了(西方国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其中,具体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劳动法基础理论基础上的,但同时也是后者的具体化、制度化。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研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目的在于为当代中国劳动法理论与实践服务,所以,本文的落脚点就在于探讨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问题困境、成因及解决之道,努力追求我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实践性超越。另外,本文还以结束语的方式对本文的创新性观点和不足之处做了简要归结,以利于今后改进提高。主要研究包括: 1.绪论部分。主要阐释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及其简析、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2.简析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理据及意义。首先,指出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有两个层次,其法理依据是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其次,分析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法律意义:一是劳动法从私(民)法中分离与独立的标志,二是劳动者生存权的保障和劳动者自由权的修正。 3.梳理、考察和简析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中劳动者保护问题。以劳动者保护问题为主线,主要梳理并简析了西方正义观及其历史演变,同时也简要涉及了中国传统正义观。西方古代正义观经历了外在自然(宇宙)正义观到内在自然(理性)正义观再到神学正义观历史演变。西方近代正义观是一种自由主义正义观,其理论基础有社会契约论和(个人)功利主义两种,从此以后,自由、平等的正义观念深入人心。西方现代正义观,表现为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主张对形式自由、形式平等进行纠正,其理论基础主要为新社会契约论和(社会)功利主义两种。当然,现代西方还有一些诸如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正义观等非主流正义观。儒家正义观是中国的主流正义观。从本质上言,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均可归入抽象正义观一类。就其中劳动者保护问题总体而言,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对劳动者的保护经历了一个被排斥在视野之外、平等保护到倾斜保护的渐次呈现过程,这分别体现在古代正义观、近代正义观、现代正义观上。劳动者保护也总体上被中国儒家的正义观排斥在视野之外。 4.归纳总结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义理论,并指出其批判视野。首先,指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合理性与否问题,是国内外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的核心,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出追求合理的劳动关系和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价值旨归。其次,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演进过程,指出这一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揭露不合理劳动关系的根源和实质的过程。在上述两点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从批判、革命、实践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形成了建立在社会生产基础上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义理论,展现了对不合理劳动关系的根本变革、对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的深情实践关怀,对正义理论作出了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5.分析对劳动者“平等”保护是一种自由主义正义观。首先,对近代市民社会的独立为劳动者“平等”保护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指出劳动者“平等”保护是自由主义正义观的体现,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对其解读。 6.分析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是自由主义正义观自我调适的结果。首先,指出对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是一种时代要求。其次,指出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属于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对其解读。 7.基于劳动法基础理论探讨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首先,分析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在实体法意义上得以实现的途径。其次,分析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在程序法意义上得以实现的途径。 8.基于域外劳动法律制度探讨了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首先,对域外劳动法律制度进行历史考察。其次,指出劳动法律制度是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的制度保证,并主要对域外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进行概述,其中以域外典型国家和地区为例说明。 9.对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问题的思考。首先,分析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问题困境、成因及出路。其次,分析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实践性超越。 10.结束语部分。目的在于总结与提高。主要是尝试性地总结出一些论文贡献: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主要表现在,初步形成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义理论研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走出对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片面的理论认识误区,深入思考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问题的困境、成因、解决之道,努力追求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实践性超越。二是,一些观点和论点创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最基本特征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论根源,并因此漠视了对劳动者的保护,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坚持的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所体现的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功利主义和新社会契约论;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是西方三大法学学派的共同指向;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现实的社会正义追求。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利于今后不断提高:一些论据尚需进一步加强;一些论述尚需进一步深入;一些资料尚需进一步充实,等等。
【关键词】: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 正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义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2.5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36
-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14-19
- 一、论文选题背景14-16
- 二、论文选题意义16-19
-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9-29
- 一、国外有关"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19-22
- 二、国内有关"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22-28
- 三、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简评28-29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9-36
- 一、研究思路29-34
- 二、研究方法34-36
- 第二章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理据及意义36-50
- 第一节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涵义及其理据36-44
- 一、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涵义36-42
- 二、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法理依据42-44
- 第二节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法律意义44-50
- 一、劳动法从私(民)法中分离与独立的标志44-46
- 二、劳动者的生存权的保障和劳动者的自由权的修正46-50
- 第三章 前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何及如何忽视了劳动者保护问题50-88
- 第一节 正义的基本面相概述50-53
- 一、"普洛透斯似"的正义面相及其实质51-52
- 二、正义观念的两个层次52-53
- 第二节 西方正义观:劳动者保护问题的渐次呈现53-85
- 一、西方古代正义观:劳动者保护被排斥在视野之外53-66
- 二、西方近代正义观:劳动者平等保护66-74
- 三、西方现代正义观:劳动者倾斜保护的被关注74-85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正义观:劳动者保护被排斥在视野之外85-88
- 一、儒家正义观:"仁"是"人的发现"85-86
- 二、儒家正义观:劳动者保护被排斥在视野之外86-88
- 第四章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对劳动者保护的漠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批判视野88-110
- 第一节 "马克思与正义":基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合理性与否问题的争论89-99
- 一、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89-95
- 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否具有正义价值诉求95-96
- 三、合理劳动关系和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价值旨归96-99
- 第二节 揭露不合理劳动关系的根源和实质: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演进过程99-102
- 第三节 不合理劳动关系的根本变革与制度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贡献102-110
- 一、社会生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103-104
- 二、正义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104-106
- 三、社会生产决定了正义的实质106-108
- 四、正义主要指制度正义108-110
- 第五章 对劳动者"平等"保护:自由主义正义观110-127
- 第一节 对劳动者"平等"保护的历史背景:身份型社会到契约型社会110-117
- 一、身份型社会:等级制政治国家111-113
- 二、契约型社会:近代市民社会的独立113-117
- 第二节 劳动关系被视为私(民)法调整对象辨析:自由主义正义观117-127
- 一、对劳动者"平等"保护: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物117-122
- 二、对劳动者"平等"保护:自由主义正义观122-123
- 三、对劳动者"平等"保护的解读: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123-127
- 第六章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127-146
- 第一节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起源与发展128-133
- 一、直接动因:工人运动128-131
- 二、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新意蕴:从"身份"到"契约"的逆转131-133
- 第二节 劳动关系成为社会(劳动)法调整对象辨识: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133-146
- 一、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市民社会内在局限的内部克服133-140
- 二、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自由主义正义观的自我调适140-142
- 三、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的解读: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142-146
- 第七章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基于劳动法基础理论分析146-160
- 第一节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实体法意义147-155
- 一、劳动关系的国家干预:"劳动基准法定"147-149
- 二、劳动关系的社会干预:集体合同149-150
- 三、微观层次的国家直接干预:劳动合同的强制性规定150-152
- 四、国家在就业问题上的基本职责:就业促进152-154
- 五、劳动风险的制度性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154-155
- 第二节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程序法意义155-160
- 一、劳动者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劳动争议处理155-157
- 二、私法责任的限定和公法责任的优位:新型劳动法责任形式157-158
- 三、工人组织、雇主与政府的对话与合作:劳动法"三方机制"158-160
- 第八章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实现之途——基于域外劳动法律制度分析160-181
- 第一节 域外劳动法律制度:历史考察161-164
- 第二节 域外劳动法律制度:内容概述164-181
- 一、劳动基准方面164-167
- 二、集体合同方面167-169
- 三、劳动合同的强制性规定方面169-171
- 四、就业促进方面171-173
- 五、劳动者社会保险方面173-174
- 六、劳动争议处理方面174-178
- 七、新型劳动法责任形式方面178-179
- 八、劳动法"三方机制"方面179-181
- 第九章 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问题的思考181-202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问题困境及出路182-194
- 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力是否为商品以及如何看待由此引发的诸问题183-189
- 二、当代中国劳动法是否需要对劳动者"倾斜保护"以及如何看待由此引发的诸问题189-194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与超越194-202
- 一、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实现的初步思考194-199
- 二、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超越199-202
- 结束语202-210
- 一、本文的一些有限认识202-205
- 二、本文的一些贡献205-208
- 三、本文待改进提高之处208-210
- 参考文献210-219
- 致谢219-220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22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丁婷;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润欣;论女性就业的法律促进[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951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