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4-11 18:25

  本文关键词:我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增加,但必须承认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利益冲突加剧,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矛盾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甚至诱发严重的刑事犯罪。群体性事件就是其典型表现。面对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认识到它是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期所存在的一种必然现象,乃至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状态。目前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在理论层面上对其进行系统阐述,研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特征、类型、原因、趋势等。也有部分学者从应用实践层面研究,论述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理、控制等对策。因此,从法律的视角分析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促进社会和谐,更加科学地认识群体性事件,提高解决群体性事件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析“群体性事件”在不同时期的语词形态,并对群体性事件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进而概括其特征。第三章主要介绍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的不足及现实影响。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法律治理和法律治理不足的内涵,然后从立法、执法、司法方面指出当前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中的不足,并分析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现实影响。第四章论述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发展趋势。分析原因是为了寻求对策,首先应该立足于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对群体性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概括出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结合当前的原因分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五章是国外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的经验及借鉴意义。主要介绍了国外群体性事件中法律规制的立法比较,立法规制以及实践模式。第六章是我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的对策。主要对策是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立法规制、完善司法救济制度。最后一部分对本文进行理论性总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法律治理学这一交叉学科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研究,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和法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有机整体为研究对象,洞察其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库、图书馆,认真梳理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成因,归纳其异同,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中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论,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有价值的。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成因分析 法律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1.43;D922.52;D922.18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3-16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4
  • 1.3.2 研究的方法14-16
  •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概述16-22
  • 2.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16
  • 2.2 “群体性事件”的词语变迁16-18
  • 2.3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18-20
  • 2.4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20-22
  •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的不足及现实影响22-27
  • 3.1 法律治理的概述22-23
  • 3.2 法律治理的不足23-25
  • 3.2.1 立法方面的不足23-24
  • 3.2.2 执法方面的不足24
  • 3.2.3 司法方面的不足24-25
  • 3.3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现实影响25-27
  • 3.3.1 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25-26
  • 3.3.2 群体性事件的正面影响26-27
  •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发展趋势27-39
  • 4.1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27-28
  • 4.2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原因28-34
  • 4.2.1 社会结构分层失衡28-30
  • 4.2.2 社会心理失衡30-32
  • 4.2.3 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32-34
  • 4.3 群体性事件发生直接原因分析34-36
  • 4.3.1 利益矛盾34-35
  • 4.3.2 行政管理不科学和执法不到位35-36
  • 4.3.3 法制不健全,传统法意识的误区36
  • 4.4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36-39
  • 4.4.1 短期内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36-37
  • 4.4.2 未来长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37-39
  • 第五章 境外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的经验及借鉴意义39-45
  • 5.1 国内外群体性事件中法律规制的立法比较39-40
  • 5.1.1 惩罚制和预防制39-40
  • 5.1.2 集权制与分权制40
  • 5.1.3 合一制与分离制40
  • 5.2 国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立法规制40-41
  • 5.3 国外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41-43
  • 5.3.1 国外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41-42
  • 5.3.2 国外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模式42-43
  • 5.3.3 政府执政理念的制度构建方面43
  • 5.4 国外群体性事件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43-45
  • 5.4.1 建立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定程序43
  • 5.4.2 执法者必须至始至终保持中立43-44
  • 5.4.3 建立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44-45
  • 第六章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治理的对策45-55
  • 6.1 优化社会治理结构46-48
  • 6.1.1 加强公权与私权的平衡46-47
  • 6.1.2 建立“服务型政府”47
  • 6.1.3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47-48
  • 6.1.4 构建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48
  • 6.2 加强道德伦理建设48-50
  • 6.2.1 注重公民实践与政治参与48-49
  • 6.2.2 加强公民道德制度建设49
  • 6.2.3 保障媒体舆论导向正确49
  • 6.2.4 提高行政伦理价值导向49-50
  • 6.3 完善立法规制50-53
  • 6.3.1 “请愿权”纳入宪法保护50-51
  • 6.3.2 放宽集会、游行、示威等诉求法定渠道51
  • 6.3.3 完善《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信访条例》51-52
  • 6.3.4 专门出台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规52
  • 6.3.5 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性52-53
  • 6.4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53-55
  • 6.4.1 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53
  • 6.4.2 建立公益诉讼制度53-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娅;张梅玲;;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国外模式[J];党政论坛;2010年10期

2 李波;;试析国外“群体性事件”法律处置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3 李辽宁;;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5 韦欣仪;;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与处置实践述评[J];理论与当代;2009年08期

6 汪拥政;;中西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之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性质、原因的辩证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8 任腾飞;;中外群体性事件处置比较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2006年05期

10 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群体性事件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99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