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过渡性制度安排视角下的退养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8:05

  本文关键词:过渡性制度安排视角下的退养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1993年开始运行的退养制度,作为一项以经济转型为背景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其制度设计上的基本目的是保证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富余职工安置,进而使得企业甩掉冗员负担,适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但实际在改制企业运行的退养制度不仅普遍损害了退养员工的利益,而且到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基本改制完成,甩掉了冗员的负担之后,其已经演变成了改制后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进而达到员工结构年轻化、高学历化的一种途径或工具,这在本质上形成了一种制度在现实运行中的变异。基于对这样一种现实的判断,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一、退养制度的完善和变革都已经不可避免,因退养制度的现有规定早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二、退养制度作为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其完善的思路是应该更加体现生产型变革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同时尽量照顾到分配型变革中利益平衡上的合理性。三、退养制度完善的具体思路应该是既尊重实行退养制度的企业对于更高素质员工的合理需求,又考虑到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矛盾,最后要尽量满足退养劳动者基于公平性的利益要求,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可以通过对退养制度的行为模式上的变革来实现统一。四、对退养制度的具体完善,应该合理化放宽退养年龄条件,提高退养费标准并且严格退养制度的责任和监督机制,改变目前制度中由劳动者启动而现实中由退养单位启动的退养为现实和制度中都由企业来启动的退养。 本文的主要贡献:本文的研究对象——退养制度目前在学界被研究还比较少,比较系统的研究退养制度的文章几乎没有,本文敢于做这方面的一个尝试,在现有的文章、观点都较少,文章的写作少有参考的情况下,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是运用过渡性制度安排的理论来对退养制度进行理论分析,以及结合退养制度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找出退养制度变革和完善的方向。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研究方法,同时还运用了实证调查的方法,不仅包括了实地的调查,还运用了互联网工具进行调查,基本方法是首先通过论坛、贴吧等网络公共场所找寻调查对象,继而使用网络即时通讯软件通过对话了解情况,效果较好,而且使得调查的范围扩大,能够了解各地的不同情况。这是本文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本文共分五章对退养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章的内容是退养制度的概述,主要进行理论分析,对本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本章首先对退养制度的概念做了界定,认为退养制度是规定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休养的制度。其次总结分析了退养制度的特征,认为退养制度具有以下特征:一、退养是我国独有的制度;二、退养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三、退养制度倾向于保护劳动者利益;四、退养不终止劳动关系;五,退养制度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效应。本文总结了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退养制度的内容,归纳出退养制度的程序、条件、退养劳动者和退养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后,文章对退养制度的现实运行概况做了分析,介绍了退养制度实施的背景以及现状,认为退养制度实际运行的十六年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划分的依据是退养制度在实际功能上的变化,即在前期,退养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保证企业改制的实现,而在后期,退养的实际功能演变为退养单位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第二章的内容是对退养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总结,在文章结构上承接第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根据笔者对退养制度实施中相关资料的收集以及实证调查中的了解,笔者总结了退养制度现实运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一、退养劳动者的权益普遍受到侵害,二、退养单位群体性违规;三、不同退养单位间退养费标准相差过大;四、退养制度在现实中被扩大化使用;五、退养劳动者再就业困难;六、退养制度加剧了就业领域的年龄歧视;’七、退养劳动者维权困难。这七个方面的问题在大多数时候是交互在一起,而不是单一的表现出来的,总而言之,可以认为退养制度现实运行中的状态是完全背离了退养制度最初的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完全不正常的制度运行状态。 第三章的内容是对退养制度现实运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在文章结构上承接第二章的内容。本文认为退养制度之所以在现实运行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退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其次的原因是退养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而退养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还因为工会等职工维权组织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它们应有的维权作用。退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形式上松散。制度的具体规定散落在几个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使人很难对退养制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退养制度的这种形式的松散也导致制度内容的模糊性,使制度难以正常运行。二是制度设计时没有区分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本不应退养的企业也获得实行退养政策的权限。三是制度设计的短视,没有预见到现在退养制度运行的现实状况。四是退养费的标准设定不合理,法定标准太低,显示不出公平性,也给予企业过大的操作权限。五是制度缺乏责任与监督机制,使得退养单位敢于违规操作,而劳动者维权却异常困难。 第四章的内容是对退养制度发展前景的分析。因为本文对退养制度的定位是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而过渡性制度安排本身即表现为一个个制度之间的相互替代,因此退养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应然,而退养制度运行十六年没有变化更说明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该当性。本文认为,退养制度在短期内进行制度的改进或者完善是有必要的,主要是因为退养制度在现实运行中有泛扩大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如果按现在的退养制度运行状态,越来越多的退养劳动者的权益将可能受损,而且退养甚至有可能演变为社会中很大一部分劳动者退养之前的必经程序,这个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在长期来看,退养制度却有存在下去的合理性,现实运行的退养制度虽然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做得极差,但是对于满足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退养制度的完善思路应该是改变退养的制度模式为由企业“选择——支付成本”的方式,使得退养制度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的可选项,而劳动者也不会因为企业的选择而权益受损。 第五章的内容是退养制度完善的建议以及退养劳动者的权利保护。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专门立法,将现有的松散的退养制度内容综合起来,统一形式,并且可以借新立法出台之机加强对退养单位的法律宣传。在制度内容的完善上,首先要改变退养制度的程序模式;其次是合理设定退养的年龄条件和退养待遇标准;第三要构建对退养单位的责任与监督机制;最后要为退养劳动者再就业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对于退养劳动者的权利保护,除了退养制度本身的完善以外,也还可以综合运用制度外的手段来进行,包括改变退养单位的错误用人观念、通过工会等职工维权组织对退养劳动者的权利进行维护等。
【关键词】:退养制度 过渡性制度安排 退养费 退养年龄 权利保护 责任 监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4-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1. 退养制度概述12-23
  • 1.1 退养制度的概念12
  • 1.2 退养制度的特征12-17
  • 1.2.1 退养制度是我国独有的制度13-14
  • 1.2.2 退养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14-15
  • 1.2.3 退养制度倾向于保护劳动者利益15-16
  • 1.2.4 退养不终止劳动关系16
  • 1.2.5 退养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效应16-17
  • 1.3 退养制度的内容17-20
  • 1.4 退养制度的现实运行概况20-23
  • 2. 退养制度实施中的问题总结23-32
  • 2.1 退养劳动者的权益普遍受到侵害23-25
  • 2.2 退养单位群体性违规25
  • 2.3 不同退养单位间退养费标准相差过大25-26
  • 2.4 退养制度在现实中被扩大化使用26-27
  • 2.5 退养劳动者再就业困难27-28
  • 2.6 退养制度加剧了就业领域的年龄歧视28-29
  • 2.7 退养劳动者维权困难29-32
  • 3. 退养制度运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32-42
  • 3.1 退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32-39
  • 3.1.1 制度形式上的松散使得退养单位和劳动者对制度的理解普遍产生偏差33
  • 3.1.2 制度设计未区分企业的差异性33-35
  • 3.1.3 制度设计上的短视使得退养制度无法适应新的现实情况35
  • 3.1.4 退养费的设定标准不合理导致退养员工普遍利益受损35-37
  • 3.1.5 退养制度缺乏法律责任规定37
  • 3.1.6 退养制度实施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37-39
  • 3.2 退养单位用人观念上的错误39-40
  • 3.3 工会等职工维权组织不能发挥作用40-42
  • 4. 过渡性制度安排视角下的退养制度发展前景分析 #32·42-47
  • 4.1 从长远来看,退养制度继续存续的合理性分析43-45
  • 4.2 从短期看,退养制度完善的基本思路45-47
  • 5. 退养制度的法律完善与退养劳动者的权益保护47-54
  • 5.1 建立内容完善的退养专门立法47-52
  • 5.1.1 改变退养的制度模式48-49
  • 5.1.2 科学设定退养年龄条件49-50
  • 5.1.3 合理设定退养费标准50-51
  • 5.1.4 构建对退养单位的责任与监督机制51
  • 5.1.5 为退养劳动者再就业提供法律保障51-52
  • 5.2 采取多元化立法外措施维护退养劳动者权益52-54
  • 5.2.1 改变退养单位的用人观念52-53
  • 5.2.2 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53-54
  • 参考文献54-56
  • 后记56-57
  • 致谢57-58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58-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洋;;强制职工内退 仲裁裁决上岗[J];中国劳动保障;2008年10期

2 王化;;论劳动权的基本权利属性[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3 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4 齐中熙;老龄化挑战与中国的未来[J];记者观察;2004年07期

5 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6 方昕;;黄石42名职工索要内退工资[J];工友;2001年06期

7 谭立独;小卜;;武湖农场34名退休、内退老职工的 晚年之忧[J];工友;2004年09期

8 ;中国将研究建立弹性退休制[J];工友;2008年12期

9 许浩;王磊;陆海英;;新劳动法实施后,是否该取消“内退”?[J];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47期

10 钱昭明;;职工退养协议能否变更为经济合同——浅析一起履行内退协议争议疑难案件[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过渡性制度安排视角下的退养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01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7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