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

发布时间:2017-04-13 05:13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劳动合同期限制度意义重大,其直接决定了一国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劳动就业权能否实现,以及劳动者的职业化程度,且与一国用工制度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紧密相关,从而对民族的兴旺发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期限制度是整个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基石和逻辑起点,一切劳动关系均是由此而展开的。 大多数国家的劳动立法都按照劳动合同有效期限的不同将劳动合同划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由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失业率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都是用工制度的主导形式,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在适用前提、签订次数、最长期限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够适用。我国的劳动合同虽然也划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我国在具体做法上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相悖的。我国自1986年开始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时起,为了尽快改变固定工时代背景下劳动力不流动的弊端,优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组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确立了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为基本模式的用工制度;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认识不到位,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合理,导致实践中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定位发生了偏差,从本应是为弱势劳动者提供倾斜保护的合同逐步沦为了一种福利性、奖赏性的合同,不能发挥其原本应有的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为基本模式的用工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劳动力的无序流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益日益严重、劳资矛盾升级,这说明该制度的适用已经不能很好的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不利于维持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该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法确立了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为基本模式的用工制度,希望能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的劳动合同短期化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被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立法技术的欠缺,以及利益各方的角逐较量与妥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并未达到立法者所预期的目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存的问题。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劳动合同期限的概念及类型;其次,通过对比德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限制式的劳动合同期限立法模式与美国的放任式的劳动合同期限立法模式这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来分析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应当采用何种立法模式。第二部分以新中国成立后用工制度的变迁为线索来分析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所采用的用工制度的优缺点和变革原因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以我国《劳动合同法》中所划分的劳动合同类型为基础,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动合同期限规定的进步与缺失。第四部分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期望能确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主导地位,从正面直接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缓和劳资矛盾、稳定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
【关键词】:劳动合同期限制度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 用工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一、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理论基础13-24
  • (一) 劳动合同期限的概念及类型13
  • 1、劳动合同期限的概念13
  • 2、劳动合同期限的类型13
  • (二) 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价值定位13-17
  • 1、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价值13-15
  • 2、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应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15-17
  • (三) 劳动合同期限立法模式的选择17-24
  • 1、以德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限制模式17-20
  • 2、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模式20-21
  • 3、我国劳动合同期限立法模式的选择21-24
  • 二、我国用工制度变迁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24-29
  • (一)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工制度(1949—1986)24-25
  • (二) 第二阶段:过渡时期“双轨制”的用工制度(1986—1995)25-26
  • (三) 第三阶段: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全面推行(1995—2008)26-28
  • (四) 第四阶段: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完善(2008—至今)28-29
  • 三、《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期限规定评价29-40
  • (一) 劳动合同期限规定的进步29-32
  • 1、扩大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范围,明确用人单位强制缔约义务29-31
  • 2、提高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违法成本31-32
  • 3、规定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须支付经济补偿32
  • (二) 劳动合同期限规定的缺失32-40
  •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缺失32-39
  • 2、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缺失39
  • 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规定的缺失39-40
  • 四、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完善建议40-53
  • (一) 保留多种期限类型劳动合同并使之长期并存40-43
  • (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完善建议43-50
  • 1、明确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主导地位43-45
  • 2、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采取不同的解雇保护45-48
  • 3、对《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中的“连续”作出明确解释48-49
  • 4、特殊情形下赋予无过错方对劳动合同类型的选择权49
  • 5、对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规定不同的解除预告期49-50
  • (三)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完善建议50-52
  • 1、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适用范围50-51
  • 2、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限长短51-52
  • (四)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完善建议52-53
  • 结语53-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岩;张长水;;他能否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中国储运;2011年08期

2 冷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大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3 ;已补偿工龄,仍可计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年限[J];工友;2011年08期

4 欣然;;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永久合同”[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5 ;法律信箱[J];新疆人大(汉文);2011年07期

6 ;政策问答[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8期

7 江信红;栗宏豪;;用人单位未续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J];人民司法;2011年06期

8 剑华;;《劳动合同法》背后的劳资博弈[J];黄金时代;2008年03期

9 李晨;;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J];上海企业;2011年08期

10 刘若菡;;浅析《劳动合同法》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标;王光荣;李晓义;张立党;;无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与劳资行为——来自实验的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陶友之;;企业“二元结构”的成因、危害与根治[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4 ;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6 冯亚;孙晓军;杨德文;许青;;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业宏;肖蓓;;外资并购中国企职工劳动就业权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邱小平;;新时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9 姚彬;黄良军;;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潘耀丹;;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明;无固定期限合同并非“铁饭碗”[N];中国工业报;2008年

2 朱云;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N];江苏法制报;2008年

3 常鸣;职工起诉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获支持[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特约撰稿 周斌;聚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N];人才市场报;2009年

5 北京市奕明律师事务所 涂志 张真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终身包袱”[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6 程成;如此规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不合法[N];检察日报;2009年

7 记者 施晓义 通讯员 林刚;工作10年,可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N];浙江日报;2005年

8 记者 隋晓梅;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明显改善[N];吐鲁番报(汉);2008年

9 吴敏超;浅议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争议的处理[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文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侯力强;未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获双倍工资补偿的期限有多长[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幸;论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雅谦;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帆;论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牟楠;劳动合同期限的法律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建兵;劳动合同期限法律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曾玉胶;论我国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的完善[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克岳;我国现行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叶婷;我国劳动合同期限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徐鑫;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廖艳梅;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2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02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