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发布时间:2017-04-16 01:01

  本文关键词: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经济转轨下的中国社会,劳动争议发生频率高,而传统制度的治理效率低下。由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缺失,劳动争议双方需以申请仲裁或提请诉讼来争取自身权益。然而在标的额度相对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方式的执行成本相对过高,由此存在争议的追责率低、裁决或判决执行率低的问题。传统制度存在制度创新的潜在收益。 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路径,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作为其中一种创新路径,由于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组织条件,随之产生。政府成为这一制度的推动者,将已有的从事劳动争议调解的社区机构制度化和合法化,由这一组织承担具有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由于社区志愿调解员、政府、劳动争议双方、公众在新制度下都获得比原有制度更高的收益,新制度的同意一致度高,得以维持。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本质是社区治理的一种具体形式,它产生于经济转轨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能较好地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内部规则相吻合,因而成为劳动争议各方利益的平衡机制,降低了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解决了传统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缓解了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压力,是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种制度安排,是原有制度的重要补充。 中山市劳动争议社区治理制度是一个典型的社区治理案例。它的实施机构是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组成,具有非营利性质。新制度的运行缓解了中山市劳动争议的治理压力。类似的劳动关系社区治理的实践也发生在杭州市、宜宾市、安康市、上海市等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关系社区治理的侧重点和相应的治理机构也有所差别,但是它们都是在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之外的一种尝试。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治理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中国香港、英国、美国等,这些地区或国家的社区治理模式、方法和组织架构等代表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值得借鉴。 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才刚起步,完善该制度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明确政府角色,保持治理机构灵活独立的优势;克服“志愿失灵”,提高治理机构的组织效率;探索适合“松散关系”社区的调解基础,以应对区域化的挑战;发挥新制度正的外部性,节约中国社会总的制度创新成本。
【关键词】:经济转轨 社区治理 社区劳动争议调解 制度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1 导论9-18
  • 1.1 选题意义和选题思路9-11
  • 1.1.1 选题意义9-10
  • 1.1.2 选题思路10-11
  • 1.2 重要概念界定和本文研究对象11-15
  • 1.2.1 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11-12
  • 1.2.2 社区和社区治理12-14
  • 1.2.3 制度和制度创新14-15
  • 1.3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5-18
  • 1.3.1 分析框架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3.3 创新之处17-18
  • 2 文献综述18-25
  • 2.1 劳动争议治理相关理论发展的述评18-21
  • 2.2 基于争议解决的社区治理相关研究述评21-25
  • 3 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治理的制度分析25-34
  • 3.1 现阶段劳动争议的治理环境:转轨经济25-26
  • 3.2 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市场和政府治理的效率问题26-28
  • 3.3 三种创新路径和劳动争议社区治理制度的产生机理28-31
  • 3.4 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均衡性31-34
  • 4 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实践34-43
  • 4.1 中山市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产生和运行34-38
  • 4.1.1 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产生的背景34-35
  • 4.1.2 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运行的机制和效果35-38
  • 4.2 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其他实践38-43
  • 4.2.1 发展中社区的劳动关系治理尝试38-40
  • 4.2.2 成熟社区的治理经验40-43
  • 5 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及完善43-47
  • 5.1 治理机构的政府化倾向和第三部门的角色优势43
  • 5.2 志愿失灵的存在和对事业共同体的激励和约束43-44
  • 5.3 社区的区域整合趋势和新紧密群体的构建44-45
  • 5.4 新制度的外部性和制度创新的延续和传播45-47
  • 6 结论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47-49
  • 6.1 结论47-48
  • 6.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48-49
  • 参考文献49-53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53-54
  • 后记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岳;后现代国家“第三部门”运动评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姜振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孙辉;转型社会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转型期第三部门在社会矛盾消解中的作用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4年12期

4 彭晶;治理视野下中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调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刘志铭;政府与市场之外: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政府微观经济干预的制度边界[J];人文杂志;2003年03期

6 李丽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变迁及发展走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7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1年01期

8 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9 周林彬,黄健梅;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J];学术研究;2004年12期

10 程亮;社会转型中社区治理的发展历程与困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明信;中韩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2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如翔;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张国庆;中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0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