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工伤群体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7-05-04 21:17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工伤群体的技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催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超时超强度劳动、工作环境恶劣、缺乏岗前安全培训等因素使得工伤事故频发,他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虽然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在全国实施,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很多企业没有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使得被排除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农民工无法维护工伤后应得的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扶危助困的专业,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力量,,关注工伤患者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减少农民工不理性维权带来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因此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关注农民工工伤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之一,将其介入到农民工工伤群体中,一方面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分享、鼓励和支持,可以提升工伤患者面对生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工伤与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工伤患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维权能力。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赋权理论为基础,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把农民工工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小组工作技巧是如何介入该群体的。本文第一章为导言,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为农民工工伤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现状。当前,我国提倡和谐社会之际,农民工工伤纠纷、暴力维权案件仍然不断,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现状令人堪忧。研究发现,超时超强度劳动,工作环境恶劣以及缺乏岗前安全培训是农民工工伤的主要原因。而工伤后由于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维权能力差;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农民工谈判地位低;法律不健全,农民工维权成本过高等原因,又增加了他们维权的困难。因此要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问题还需要国家给予他们更多的权益保护。 第三章为对农民工工伤群体的需求评估。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全新的视角介入其中,就需要对工伤群体的需求做一个全面的评估,然后以他们的需求为基础设计方案,以改变他们的“无权”状态,达到为他们增权的目的。工伤作为一个突发性意外事件,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工伤的发生会导致家庭收入减少,经济拮据;也有可能会引发家庭矛盾。因此工伤患者需要情绪疏导、社会支持以及学习法律知识。小组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其中可以帮助工伤患者学习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维权的自信心。 第四章分析工伤群体小组工作实务操作技巧。本章将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根据工伤群体的需求及身体状况设计了一个工伤互助小组活动方案,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活动设计重点以及各阶段社工所扮演的角色;在工伤患者为服务对象的小组中所用到的技巧、小组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可行的处理方法;最后对整个小组活动进行成效评估,并以此总结经验,进行反思。
【关键词】:工伤 农民工维权 小组工作 介入技巧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6;D922.5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导言11-20
  • 一、 问题的提出11-13
  • 二、 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13-16
  • 三、 研究设计16-20
  • (一) 概念界定及理论探讨16-18
  • (二) 研究目标18-19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9
  • (四) 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农民工工伤群体形成的原因与现状20-26
  • 一、 农民工工伤群体的现状20-21
  • 二、 农民工工伤的原因分析21-23
  • 三、 农民工工伤群体维权难的原因分析23-26
  • 第三章 对农民工工伤群体的需求评估26-31
  • 一、 工伤对农民工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26-28
  • 二、 工伤群体的需求28-29
  • 三、 小结29-31
  • 第四章 工伤群体小组工作实务操作技巧31-41
  • 一、 工伤互助小组的形成31-33
  • 二、 工伤互助小组的发展阶段33-37
  • 三、 工伤互助小组的主要技巧及小组问题的处理37-39
  • 四、 对“工伤互助小组”的总体评估39-41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41-44
  • 一、 研究结论41-42
  • 二、 小组工作介入工伤群体的经验与反思42-43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43-44
  • 注释44-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50-51
  • 附录 B(“农民工工伤群体互助小组”策划书)51-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树菡;毛艾琳;;工伤康复的问题与解决[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邓锁;;制度学习与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吴丽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缺失及完善[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4期

4 张一奇;;上海市综合性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立与评价——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0年02期

5 杨晶;;残疾人小组工作本土化模式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罗天莹;张媛媛;;场域理论视角下农民工的工伤维权[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1期

7 李朝晖;李安;;农民工工伤保险相关利益集团行为取向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南五个城市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刘辉;周慧文;;我国农民工工伤风险与对策[J];经济管理;2006年01期

9 刘伟华;许芸;;医疗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安广实;杨山鹰;;当前农民工“维权难”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欣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工伤群体的技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5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5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2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