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劳动法应以追求劳动关系稳定为其立法宗旨。然而,何为劳动关系稳定,在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力自由流动之间应作何选择,如何通过法律调整才能达致劳动关系稳定,却是我们不得不进而思考的问题。在劳动关系绝对稳定的计划经济时代,似乎并不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持劳动关系稳定。但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始于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市场化劳动制度改革,使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状况日益严重,这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重大威胁。究其原因,既有劳动关系自身的原因,也有劳动关系外部的原因,而相应的法律制度的缺失或存有缺陷是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当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来调整劳动关系,使其达致适度稳定。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法律制度的使命,也是本文的命题所在。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本文的基本思路。本文依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而展开全文,即劳动关系稳定是什么、为什么选择法律调整手段以及如何对劳动关系实施法律调整使其达致适度稳定。 劳动关系的稳定机制不仅牵扯到劳动关系确立及其运行的法律调整制度,也涉及劳动关系确立前的有关促进劳动力供需均衡的法律制度。鉴于不同法律制度在不同层面或阶段调整着劳动关系,即在劳动关系确立前、确立中以及确立后的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都对劳动关系稳定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对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也应当从这几个制度层面来展开,多方位地调整劳动关系,并使之处于整体性的适度稳定状态。基于劳动关系稳定之持续性的特征,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中,其着力点都应在能否维系劳动关系的持续性方面。 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可以为劳动关系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应加强就业促进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制度的构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进而从整体上稳定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制度是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劳动关系是否稳定,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解除、中止、违约责任等方面的选择密切相关,故对于劳动关系主体的选择权予以调控,可以找到劳动关系适度稳定的平衡点。 集体合同的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因而集体合同制度是稳定劳动关系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劳动者的团结权、集体谈判权和集体行动权得到较好的保障,可以在劳动关系双方主体间形成力量均衡、平等协商的局面,劳动关系适度稳定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为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确立救济途径,成为劳动关系重要的稳定机制。依据公正、简便、迅速的原则而构建的利益争议处理制度和权利争议处理制度,可以有效维系劳动关系的适度稳定。
【关键词】:劳动关系稳定 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 劳动合同制度 集体合同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4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2 研究视角和思路14-15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5-20
- 1.4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20
-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20-24
- 第2章 劳动关系稳定及其法律调整的理论阐释24-60
- 2.1 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稳定的界定24-36
- 2.1.1 劳动法中的劳动关系24-28
- 2.1.2 劳动关系稳定28-36
- 2.2 劳动关系的稳定与流动的冲突与选择36-40
- 2.2.1 冲突36-38
- 2.2.2 选择38-40
- 2.3 劳动关系稳定法律调整的必然性、方式与价值目标40-53
- 2.3.1 法律调整的必然性40-45
- 2.3.2 法律调整的方式45-47
- 2.3.3 法律调整的价值目标47-53
- 2.4 我国劳动关系稳定法律调整的现状分析53-60
- 2.4.1 现状53-55
- 2.4.2 原因分析55-60
- 第3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60-78
- 3.1 劳动力供需均衡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60-61
- 3.2 就业促进制度61-69
- 3.2.1 就业促进制度的一般理解61-65
- 3.2.2 保障劳动力供需均衡的就业促进制度的构建65-66
- 3.2.3 我国《就业促进法(草案)》的评析66-69
- 3.3 社会保障制度69-73
- 3.3.1 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理解69-70
- 3.3.2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影响70-71
- 3.3.3 构建促进劳动力供需均衡的社会保障制度71-73
- 3.4 劳动力市场的反歧视制度73-78
- 3.4.1 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反歧视的界定73-74
- 3.4.2 歧视对劳动力供需状况的影响74-75
- 3.4.3 构建促进劳动力供需均衡的反歧视制度75-78
- 第4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合同制度78-117
- 4.1 劳动合同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78-79
- 4.2 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关系稳定选择权的调控79-103
- 4.2.1 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合同期限选择权的调控80-91
- 4.2.2 用人单位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调控91-101
- 4.2.3 劳动合同中止制度对用人单位行使选择权的调控101-103
- 4.3 劳动者行使劳动关系稳定选择权的调控103-117
- 4.3.1 劳动者行使单方解除的调控104-107
- 4.3.2 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目的之竞业禁止的调控107-113
- 4.3.3 违约责任对劳动者选择权的调控113-117
- 第5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集体合同制度117-151
- 5.1 集体合同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117-120
- 5.2 工会120-130
- 5.2.1 工会的代表权121-123
- 5.2.2 工会的独立性123-127
- 5.2.3 工会的组织力127-130
- 5.3 集体谈判130-143
- 5.3.1 劳动者集体谈判权的保障132-134
- 5.3.2 集体谈判模式的选择134-135
- 5.3.3 集体谈判范围的界定135-137
- 5.3.4 集体谈判的程序137-138
- 5.3.5 我国对集体谈判的法律保障138-143
- 5.4 集体行动143-151
- 5.4.1 劳动者集体行动权与劳动关系稳定的关系143-146
- 5.4.2 罢工法律制度的国外考察146-148
- 5.4.3 我国罢工法律制度的构建148-151
- 第6章 劳动关系稳定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151-165
- 6.1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对劳动关系稳定的作用151-152
- 6.2 利益争议处理制度152-156
- 6.2.1 利益争议处理的理解152-153
- 6.2.2 利益争议处理的国外实践153-155
- 6.2.3 我国利益争议处理制度的构建155-156
- 6.3 权利争议处理制度156-165
- 6.3.1 权利争议的理解156-158
- 6.3.2 权利争议处理的国外经验158-160
- 6.3.3 我国权利争议处理机制的构建160-165
- 结论165-167
- 参考文献167-175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175-176
- 致谢17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小平;许晓军;;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劳动关系及工会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2 任小平;;中国工会:转型期的诉求责难与制度救济[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刘澍;;高校工会:转型期的诉求责难与制度改造[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任小平;;关于中国工资谈判制度的反思与改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聂晓东;王爱芳;;山西经济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J];经济师;2013年05期
6 李巍;田忠;;城镇化进程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探究——基于农民工的视角[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13期
7 杨冰;;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专业性的强化[J];生产力研究;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瑞;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不足及其完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斯逸;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熊越;我国妇女体面劳动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晓飞;辽宁省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寒英;构建江西民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伟明;论政府对合同的审查、登记和备案[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许静;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孙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幸;论我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联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7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