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欠薪问题的刑法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恶意欠薪问题的刑法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将“恶意欠薪”正式定为犯罪。立法者在我国刑法侵犯财产罪一章中,增设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作为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由来已久的欠薪难题,终于等来了刑法的问津。《刑法修正案(八)》中所谓恶意欠薪行为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但在实践中对恶意欠薪行为的具体界定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关于“恶意”“劳动者”以及“劳动报酬”的界定等问题。然后,笔者又介绍了关于恶意欠薪行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以及分析了我国恶意欠薪的现状。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引用“宁夏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杀人”案和“杭州女工讨薪被辱”案件来分析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恶意欠薪行为的一些相关规定,现行的法律规定,虽然明确了用人单位在侵害劳动者的劳动工资关系时要承担的责任,但对劳动者劳动工资关系受到侵害时的权力救济都过于笼统,赋予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职权仅为责令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责令支付赔偿金三种措施。简而言之,处理手段单一、薄弱,缺乏刚性。鉴于以上情况,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和工会组织多次提出建议和议案,指出恶意欠薪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和欺诈的行为,已经严重的侵犯了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最基本人权,在民事和行政手段难以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适用刑事制裁手段,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威慑和制止其越来越严重的势头。把恶意欠薪行为入罪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又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人权。第三部分,笔者重点探讨关于恶意欠薪的刑法规制问题,在这一部分中首先讨论了如何对其罪名进行描述,笔者的观点是应该定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接着通过对法条的解读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及客观方面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将本罪同侵占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虚假破产罪和妨害清算罪进行了区分。第四部分,通过引用一些典型案例说明了恶意欠薪行为入刑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从今年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引起社会广泛反响,被认为是惩治欠薪恶行的“尚方宝剑”。但由于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各地运用这一法律武器惩治欠薪行为的案例还不多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抓紧制定《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司法解释,希望新规落地有望在近期破冰。同时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八)》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纳入刑罚调整结构中来,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先前工会、劳动仲裁、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民事救济等在处理恶意欠薪者与被欠薪者之间的劳动报酬给付纠纷中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 劳动者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9-11
- Abstract11-14
- 引言14-16
- 一、恶意欠薪行为概述16-27
- (一) 恶意欠薪的内涵16-20
- 1. 劳动者的外延范畴16-17
- 2. 主观恶意的界定17-19
- 3. 劳动报酬的范围19-20
- (二) 恶意欠薪行为的特征20-21
- 1. 恶意欠薪行为具有普遍性20-21
- 2. 恶意欠薪行为的欠薪数额巨大21
- 3. 恶意欠薪行为很容易产生社会问题21
- (三) 我国恶意欠薪的现状21-24
- (四) 恶意欠薪的形成原因24-27
- 1. 劳动者大多数是社会弱势群体且法律知识欠缺24
- 2. 用人单位缺乏诚信24-25
- 3. 劳动者通过法律救济需要的成本太高25
- 4.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不足之处25-27
- 二、我国关于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规制27-38
- (一) 关于恶意欠薪的案例介绍及点评27-29
- 1. 宁夏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杀人案27
- 2. 杭州女工讨薪被辱案件27-28
- 3. 关于以上两个案例的点评28-29
- (二) 入刑前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规制29-31
- 1. 规范恶意欠薪行为的法律、法规29-30
- 2. 其法律、法规规定的不足之处30-31
- (三) 恶意欠薪入刑法的立法背景31-36
- 1. 反对者的基本理论32-33
- 2. 支持者的基本理论33-36
- 3. 最后的定论36
- (四) 恶意欠薪入刑法的意义36-38
- 1. 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36-37
- 2.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要37-38
- 三、恶意欠薪的刑法规制38-57
- (一) 罪名的描述38-40
- 1. 恶意欠薪罪38-39
- 2. 欠薪逃匿罪39
- 3. 拖欠工资薪酬罪39
- 4.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39-40
- (二) 法条解读40-53
- 1. 本罪的犯罪客体41-44
- 2. 本罪的客观方面44-49
- 3. 本罪的犯罪主体49-51
- 4. 本罪的主观方面51-53
- (三)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犯罪界限53-57
- 1. 区分其罪与非罪的界限53
- 2. 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53-57
- 四、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之司法实现57-61
- (一)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在实践中的运用57-58
- 1. 广东首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57
- 2. 四川首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57-58
- (二)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入罪之司法实现58-61
- 1. 要继续重视工会维权的作用59
- 2. 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加大检查力度59-60
- 3. 要处理好此罪与彼罪的界限60-61
- 结论61-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词66-6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松林;;我国刑法应增设“欠薪逃匿罪”[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2 ;设立“拖欠工资罪” 有效打击和遏制恶意欠薪、欠薪逃匿行为[J];中国工运;2010年04期
3 ;导言[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4 ;湖北职工工资不能想欠就欠[J];工会博览;2002年02期
5 ;欠薪可罚双倍支付[J];农村新技术;2005年03期
6 陈名重;;“零欠薪”体现政府的责任[J];今日南国;2006年10期
7 ;广东将出台欠薪保障规定建议设立恶意欠薪罪[J];民主与法制;2009年17期
8 刘彦明;林红波;;“恶意欠薪”首次入罪《刑法》之我见[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9 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10 郭锦杭;中国工资支付立法管窥[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焕波;;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刘文静;杨璐;刘克;;欠薪问题的数学模型[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侯娜;;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育云;贾云鹏;;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报酬关系的几点认识[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5 胡晓群;薛新伟;;国内最终需求扩张和出口扩张对劳动报酬及其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樊芳;孔晓峰;;以劳动力市场价格为基础 形成企业激励机制[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静洁;;拖欠民工工资的具体成因和律师可采取的解决方法[A];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孙久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9 潘旦;;金融危机背景下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在“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的主持词[A];2010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来华;临海为77名工人追薪30万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2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张兴平;省高院出台追讨欠薪新举措[N];浙江日报;2009年
3 记者 刘茜;企业逃匿时用保障金垫付欠薪[N];南方日报;2009年
4 记者 李桂文 通讯员 任宣;政府欠薪:卖房卖车也要还[N];广州日报;2005年
5 谢昌炜 池锦清;企业欠薪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应引起重视[N];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黄宏 通讯员 张兴平;严惩恶意逃匿欠薪[N];浙江日报;2010年
7 潘春华;“欠薪入刑”凸显民生保护[N];中国建设报;2010年
8 记者 郑勇;欠薪案件要在春节前基本办结[N];工人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两月追回欠薪近500万元[N];青岛日报;2008年
10 曹丽婷 郭振清;根治欠薪“顽症”关键在法治[N];中国改革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劳资分配比例的协调[D];暨南大学;2009年
2 罗胤;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李红兵;基于中国能源利用现状探讨劳动量损失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李姗姗;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马福军;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高怿;劳动成本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9 岳书敬;区域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林原;经济转型期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丽;恶意欠薪问题的刑法学解读[D];山东大学;2012年
2 田庆;恶意欠薪法律防范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晓薇;恶意欠薪罪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张兴保;论增设“恶意欠薪罪”的刑法学思考[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岭;论恶意欠薪罪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万若思;恶意欠薪罪的适用困境及解决途径探讨[D];南昌大学;2012年
7 张家宇;论恶意欠薪可以不必独立设罪[D];南昌大学;2012年
8 张思伟;论我国恶意欠薪行为的非犯罪化[D];湘潭大学;2011年
9 刘阳阳;欠薪入罪应当慎行[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夏云娥;农民工欠薪纠纷案的法学审视[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恶意欠薪问题的刑法学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9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