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

发布时间:2017-05-27 14:04

  本文关键词: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伤害赔偿分为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两方面。工伤保险赔偿主要针对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雇工,民事赔偿主要针对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务关系的雇工。工伤保险赔偿和民事赔偿的赔偿金额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民事赔偿的金额要高于工伤保险赔偿的金额。由于工伤保险赔偿由劳动法律部门规定,民事赔偿由民事法律部门规定,适用的解决争议的程序也不一样。工伤保险赔偿属于劳动争议,适用劳动争议仲裁前置的规定。民事赔偿属于民事纠纷,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在很多情况下,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是适用工伤保险赔偿还是适用民事赔偿,是不容易界定清楚的。这也给受害雇工维权带来了不便。通常情况下,由于民事赔偿金额较高,受害雇工希望选择民事赔偿,或者二者皆得。但我国尚未有立法明确规定工伤保险和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做出司法解释,规定了属于工伤保险赔偿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受理。但各高级法院对受害雇工是否有选择权的观点和实际做法不一致。有的高级法院不允许当事人选择,有的高级法院允许当事人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司法实践的不统一。另外,我国《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受害雇工在得到工伤保险赔偿后,还可以向有责任的用人单位要求民事赔偿。但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并未采纳这一规定,认为工伤保险赔偿完全取代了用人单位的民事责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职业伤害赔偿体系,以避免司法实践的不统一,也有利于维护受害雇工的权利。因此,本文对工伤保险赔和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立法提出建议。 文章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对相同损害不同赔偿的差异提出问题,指出由于法无明文规定,导致了司法实践的混乱。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职业伤害概述,对职业伤害进行概念界定,使本文的撰写置于一个共同的话语背景之下,并介绍了职业伤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演变;第二章介绍我国在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实践;第三章根据实践中所出现的种种困惑,借鉴各种解决冲突的办法,提出现实困惑的解决之道。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文章观点。
【关键词】:职业伤害 工伤保险 民事赔偿 适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摘要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职业伤害赔偿制度概述10-22
  • 第一节 职业伤害的概念及认定10-14
  • 一、职业伤害的概念10-11
  • 二、职业伤害的界定11-14
  • 第二节 职业伤害赔偿制度的历史演变14-22
  • 一、工业革命前:主要由封建家庭伦理调整14
  • 二、工业革命初期:完全由劳工自己承担责任14-15
  • 三、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过错责任15-16
  • 四、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迄至今日:无过错责任16-18
  • 五、责任保险的介入18-20
  • 六、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20-22
  • 第二章 我国职业伤害赔偿制度之现状22-34
  • 第一节 用工形式现状:二元法律关系并存22-25
  • 一、不同的用工形式——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22
  • 二、劳动关系中的职业伤害22-24
  • 三、劳务关系中的职业伤害24-25
  • 第二节 赔偿制度现状:众多法律条文竞合25-34
  • 一、对劳动关系的调整——工伤保险相关立法25-29
  • 二、对劳务关系的调整——民事赔偿相关立法29-32
  • 三、对《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中相关规定的理解32-34
  • 第三章 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34-48
  • 第一节 实践中的困惑34-41
  • 一、困惑一:当事人是否具有赔偿方式之选择权35
  • 二、困惑二:如何避免雇主过错情形下的不当免责35-36
  • 三、困惑三:如何避免第三人侵权情形下雇工因伤获利之情形36-37
  • 四、困惑四:如何避免因适法依据不同而导致的同案不同赔问题37-39
  • 五、困惑五:在用人单位与参保单位不一致时如何确定赔偿主体39-41
  • 第二节 可借鉴的解决模式41-44
  • 一、取代模式42
  • 二、选择模式42-43
  • 三、兼得模式43
  • 四、补充模式43-44
  • 第三节 笔者观点:补充模式44-48
  • 一、法条建议44-45
  • 二、理由45-46
  • 三、相关立法之举例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J];郴州政报;2011年06期

2 周芬棉;;股市黑嘴汪建中被股民提起民事赔偿 为全国首例[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4期

3 施倚;;工伤医疗费是否全部能报销?[J];劳动保护;2011年08期

4 邵宏雷;;民事赔偿与量刑问题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5 李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J];天津社会保险;2011年04期

6 ;桂林市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J];人事天地;2011年01期

7 李光;王芳;;探究与回归:被“遁入私法”的公共设施致损赔偿责任——写在《国家赔偿法》修改之后[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10期

8 杨晓姗;;社会康复 促进工伤职工回归社会[J];劳动保护;2011年07期

9 黄军达;;台湾地区证券诈欺民事赔偿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10 王兆民;;答读者问[J];青苹果;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方;张明丽;;武汉市中小企业工伤保险问题探讨[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2 吕学静;张波;;北京市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在落实——难点在于外来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万成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及启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段誉;刘一鸣;李昭;;关于保险对非正式风险分摊机制挤出效应的实验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5 杜红兵;杨瑾娣;;我国煤矿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现状与发展[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周华中;;关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的哲学思考[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周华中;;体现工伤预防功能是工伤保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甘心孟;;风险管理评价与工伤保险[A];全国第二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崔太平;;房地产估价机构及房地产估价师的法律责任[A];2003中国房地产估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功智;刘铁民;欧阳梅;牛和平;;工伤保险事故预防机制发展战略目标设想[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清;放弃部分民事赔偿后能否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N];工人日报;2005年

2 眭军杰;工伤待遇与民事赔偿能否协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3 实习记者 闻 硕;工伤保险索赔有了新的法律武器[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副司长 郑智军;鲁士海:不断提高工伤保险保障水平[N];人民日报;2011年

5 邱明月;加强工伤保险系统性与协调性建设(上)[N];工人日报;2007年

6 记者 袁锋 实习生 张捷敏;我省月平均工伤津贴1059元[N];海南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杨颖辉;受害职工应获“双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8 栏目主持人 周华中;司机加油被烧死,,加油站该赔吗?[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9 王丽;解读《条例》中的新内容[N];工人日报;2004年

10 婕 宁;ST东方民事赔偿见曙光[N];证券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欣华;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磊;中国职业安全规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韩俊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7 毛光烈;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D];上海大学;2008年

8 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覃东;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开畅;论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法律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王小明;船员人身伤亡工伤保险赔偿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黄晓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芮立新;论工伤保险与侵权赔偿的关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5 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戴毅;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责任竞合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罗东澜;煤矿爆炸安全分级评价及其在煤矿工伤保险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李鹏;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姜学鹏;我国工伤保险差别费率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4年

10 王贞友;论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竞合[D];辽宁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适用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00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