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关系中利益平衡的法律机制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关系中利益平衡的法律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利益代表了客体对主体需求的一种满足。利益的平衡是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平衡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是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利益平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更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应有之意。 我国现有的劳动关系处于利益失衡的状态。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失衡给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安全埋下了隐患。这种利益失衡的状况是事出有因的:首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力量先天不平衡,强资本、弱劳工使得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其次,我国劳动力市场现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买方市场”的性质决定了劳动者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时候缺乏博弈能力;最终,工会职能缺失、用人单位甚至缺乏能代表自身利益的社会团体、国家公权力干预的缺位或者越位都造成了利益失衡的状况。 为弥补现有制度的不足,平衡劳动关系主体间的利益,首先要明确劳动立法的基调,就是倾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兼顾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这种保护可以通过强化工会职能、建立属于用人单位的社会团体、加强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执行力来实现。在具体制度中,利益平衡也应当得到体现。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中,利益平衡可以体现为平衡劳动者工作的稳定性和用人单位解雇权。在违约金制度的规定中,可以体现为维护主体的意思自治和限制主体的权利滥用的平衡。在竞业限制制度中,利益平衡可以体现为平衡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和用人单位维护商业秘密的权利。在劳务派遣制度的适用制度当中,应当注意用人单位用工的灵活性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平衡。
【关键词】:劳动关系 利益平衡 劳动合同法 劳动法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研究背景8
- 2. 研究意义8
- 3. 研究思路8-9
- 4. 研究方法9-10
- 第一章 劳动关系中利益平衡的基础理论10-17
- 1.1 利益及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10-12
- 1.1.1 利益的内涵10-11
- 1.1.2 利益平衡理论的内涵11-12
- 1.2 劳动关系中利益相关主体12-17
- 1.2.1 劳动关系中利益相关主体的界定12-13
- 1.2.2 我国劳动关系的相关主体13-17
- 1.2.2.1 劳动者13-14
- 1.2.2.2 用人单位14-15
- 1.2.2.3 其他主体15-17
- 第二章 劳动法价值理念的应然形态——利益平衡17-20
- 2.1 利益平衡的社会基础17-18
- 2.2 利益平衡的法哲学基础18-20
- 第三章 劳动关系中利益失衡的现状及其成因20-27
- 3.1 利益失衡的现状20-21
- 3.2 利益失衡的成因21-27
- 3.2.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失衡21-22
- 3.2.2 社会团体的职能缺位22-23
- 3.2.3 国家职能的缺位或越位23-25
- 3.2.4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有法不依的现状25-27
- 第四章 利益平衡在劳动关系中的基本定位和具体制度应用27-38
- 4.1 利益平衡在劳动关系中的基本定位27-30
- 4.1.1 重点保护劳动者的利益27-29
- 4.1.2 兼顾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29-30
- 4.2 利益平衡在具体制度中的应用30-38
- 4.2.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利益解读30-32
- 4.2.2 违约赔偿金制度的完善32-33
- 4.2.3 竞业限制制度的完善33-35
- 4.2.4 劳务派遣制度适用岗位的利益解读35-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明明白白表“薪情”[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7期
2 吴春明;;工伤职工造成损失 用人单位怎样追偿?[J];中国劳动;2011年07期
3 ;建用人单位使用劳动性别最低比例制度[J];中国人大;2011年11期
4 班子嫣;;职工拒不签合同用人单位须慎用[J];就业与保障;2011年08期
5 颜东岳;;劳动者遭遇打卡纠纷该怎样维权?[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6 ;用人单位未缴社保费是否需要区别主观或非主观过错[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07期
7 陈开冬;;签约做好“双保险”[J];成才与就业;2011年Z2期
8 王景龙;;招工小心“碰瓷”[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9 ;约定用人单位承担违约金是否有效[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06期
10 经参;;辞职面试:若涉隐私劳动者有权拒绝[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金晓莲;;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变薪的效力[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庞春云;;无规章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有无违纪解除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郭娜;;论人才派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5 陆胤;;论无故旷工——事实与证据的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王璐;;人才派遣制研究[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7 尹波;;开展人才派遣业务 提高人才派遣机构服务能力[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8 刘丽珍;;如何界定加班疑难问题探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宋新潮;;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来自75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宝妹;试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平衡[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R
本文编号:400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0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