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30 12:08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虽然经过长期的修改和完善,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轻法院的负担;实现了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的目的;既可以在尽可能和谐的气氛下解决劳动争议,又使当事人能够获得司法的最终保障;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使得劳动争议不能及时、公正的处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有程序繁杂,环节较多,周期较长,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且浪费了司法资源。在现行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针对劳动争议的新特点,我们需要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反思并进一步将其完善。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的“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背景及运作方式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主要从实证的角度介绍分析了该模式在运作中的情况;第三部分对现行的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第四部分介绍了香港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探讨这些劳动争议制度的共性、经验以及启示;第五部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裁审体制改革意见,主张建立“或裁或审,各自终局”的裁审体制。 建构较为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仅仅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种法律保障的有效存在和强大的压力,促使劳动争议的双方,特别是拥有资本的企业所有者及管理者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形成良性的劳资关系,则是更为重大的命题。笔者也希望我国的劳动法律不断得到健全,处理程序不断得到完善,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
【关键词】:劳动争议 仲裁 诉讼 制度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我国现行“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背景分析11-17
-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述11-13
- 一、 劳动争议11
- 二、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11-13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及立法背景分析13-17
- 一、 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13-14
- 二、 立法背景分析14-17
-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情况的统计分析17-24
- 第一节 全国及部分地区劳动争议案件统计情况17-23
- 一、 全国劳动争议案件情况统计17-19
- 二、 上海市劳动争议案件情况统计19-20
- 三、 广州市劳动争议案件情况统计20-23
- 第二节 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的特点23-24
- 一、 劳动争议数量和涉及的劳动者人数不断上升23
- 二、 集体劳动争议是目前我国劳动争议的主要形式23
- 三、 引发劳动争议的原因比较集中23-24
- 四、 劳资双方对抗性增强,案件处理难度增大24
- 五、 劳动者的申诉率和胜诉率高于用人单位24
- 第三章 对现行“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评析24-30
- 第一节 现行“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优点25-27
- 一、 规定了更大范围的属于劳动争议的事项25
- 二、 实行有限的“一裁终局”25-26
- 三、 修改了仲裁时效26-27
- 四、 在费用上减少了劳动者的负担27
- 第二节 现行“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缺点27-30
- 一、 很难达到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目的27
- 二、 违背了“仲裁自愿”的原则27-28
- 三、 仲裁机构和法院在适用法律上存在分歧28-29
- 四、 造成司法资源浪费29-30
- 第四章 其他地区和国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启示30-35
- 第一节 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概况30-34
- 一、 香港地区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30-31
- 二、 法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31-33
- 三、 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33-34
- 第二节 以上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总结与启示34-35
- 第五章 劳动争议裁审体制改革设想35-46
- 第一节 各种模式构建及评析36-40
- 一、 学界关于裁审模式的构建及简析36-39
- 二、 实务界的态度39-40
- 第二节 我国劳动争议裁审体制改革40-46
- 一、 价值追求40-41
- 二、 “裁审自择,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模式设计41-43
- 三、 建立专门的劳动审判庭43-45
- 四、 完善劳动仲裁制度45-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坤刚;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两个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马洪锁;牛玉洲;;《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11期
3 陈宜宁;;《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的浅论[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4 周宝妹;;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张富珍;;从劳动争议案件看当前劳动关系的新特点[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罗燕,陈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创新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肖卫兵,钱大军;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J];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陈卿谋;试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9 王全兴 ,侯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年08期
10 李勇;关于调整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建议[J];中国劳动;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对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0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