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失业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倘若大学生失业的问题在长时间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会直接致使失业大学生群体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其次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在教育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长此以往不论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稳定都将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失业的大学生群体建立制度性的保障体系。这种缺失不仅放弃了对大学生利益的维护,而且也质疑了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公平性。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时期,应该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放在了就业首位,充分体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进行探讨。文章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选题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相关文献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对失业保险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主要包括失业的概念、类型以及大学生失业的类型和失业保险的特征与作用。第三部分析了失业保险的相关理论之后继而得出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性。第四部分首先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失业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失业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现行制度的缺失进行分析后,得出在我国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现实的需求;其次,分析了如果在我国建立了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不仅保障了大学毕业失业者的基本生活,而且促进失业人员的积极就业,与此同时还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范围,完善了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第五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将失业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为出发点,阐述了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保障对象、基金的筹集以及给付和监管等方面,对我国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提出了初步的构想。与此同时,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的措施进行论述,主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失业的预防措施和积极促进就业来充分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 失业保险 促进就业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商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6
- 1.1 选题背景11
- 1.2 研究的意义11-13
- 1.2.1 理论意义11-12
- 1.2.2 实践意义12-13
- 1.3 文献综述13-16
- 1.3.1 国外研究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文献综述13-14
- 1.3.2 国内研究大学生失业保险的文献综述14-16
- 2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相关概述16-25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16-18
- 2.1.1 国外对失业的界定16-18
- 2.1.2 国内对失业的界定18
- 2.2 失业的类型18-22
- 2.2.1 失业类型的总体划分种类18-20
- 2.2.2 大学生失业的类型20-22
- 2.3 失业保险的作用22-23
- 2.4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23-25
- 3 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25-28
- 3.1 德国新历史学派理论25
- 3.2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25-26
- 3.3 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理论26-28
- 4 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需求和实际意义28-40
- 4.1 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实需求28-38
- 4.1.1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28-31
- 4.1.2 造成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分析31-34
- 4.1.3 大学毕业生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34-36
- 4.1.4 现行的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缺乏对失业大学生的有力保障36-38
- 4.2 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实际意义38-40
- 4.2.1 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38
- 4.2.2 保障大学毕业生失业者的基本生活38-39
- 4.2.3 促进大学毕业生失业者的积极就业39-40
- 5 建立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构想40-52
- 5.1 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设计40-46
- 5.1.1 将失业大学毕业生纳入《失业保险条例》予以保障40-41
- 5.1.2 明确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的类型及保障对象41-42
- 5.1.3 完善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42-43
- 5.1.4 规定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和标准43-45
- 5.1.5 加强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基金的监管45-46
- 5.2 完善就业保障体系的制度安排46-52
- 5.2.1 加强大学生失业的预防措施46-47
- 5.2.2 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47-52
- 6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6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56-57
- 后记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爱忠;;论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现状、影响及对策[J];兰州学刊;2006年04期
2 王伟进;;大学生失业与失业津贴制度的选择[J];青年探索;2008年04期
3 汪佩元;;大学生失业问题探讨[J];学理论;2009年32期
4 王效仿;不容忽视的大学生失业问题(上)——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失业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4年05期
5 黄佑志;;简论抗战前国民政府救济大学生失业的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刘旭东;;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津贴制度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康晓春;;浅析大学生失业状况[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8 兰敏;;浅析我国大学生失业现状及相关制度[J];祖国;2014年02期
9 张士斌;;民工荒、大学生失业与低技能陷阱[J];青年研究;2009年01期
10 吕志勇;韩鑫;;我国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精算分析[J];理论学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义祯;;现阶段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冬梅;蔡文伯;;新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民族大学 陈萌;建立大学生失业救助制度[N];云南政协报;2010年
2 程安生;大学生失业不能归罪“选择性”[N];大连日报;2011年
3 李志杰 胡锋;正确认识大学生失业现象及其体制原因[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康民;应试行大学生失业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6年
5 孙瑞田;莫把毕业生当作“特殊人群”[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6 记者 胡亚莉;设立三级专业预警机制[N];组织人事报;2010年
7 石人炳;我国存在过量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8 陈永杰;高校转职教 远水难救近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9 王军;“复读产业”崛起之忧[N];江淮时报;2006年
10 张培元;“民工禁入”亵渎大学精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春妮;经济高增长下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2 韩德华;大学生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3 王英;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年
4 杨继莲;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杜立夫;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杰;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高原;中国经济增长下大学生失业原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8 顾雪勤;大学生失业的影响及社会救助措施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雷盼;国外高校毕业生失业治理经验及其启示[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4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