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0 09:20
本文关键词: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劳动关系多元的变化必然如影随形。然而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则会要求建立合理、公正的民主协商及纠纷解决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有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作为基础和土壤,还必须以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只有制度通畅才能保障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得到快捷有效的解决。现有劳动争议解决机制面对新时期的需要逐渐呈现出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效率低下、公正性欠缺,难以实现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本文中笔者试图从我国立法经验与本土习惯入手,借鉴国外的立法与实践经验,探寻完善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有效路径。同时试图厘清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描述。第二章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及政府的定位,主要研究了劳动争议的概念、特征、类型,分析了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内涵,并将其与诉讼解决机制进行对比,提出了采用非讼方式解决劳动纠纷具有更加快捷、灵活的优势。第三章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现状与问题,主要研究了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现状,并对各种非讼解决机制衔接不畅、非讼与诉讼解决机制有机衔接不够等缺陷进行了分析,还就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域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比较分析,主要对美、英、法、德、日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进行了介绍,着重从协商、调解、仲裁,以及仲裁与诉讼之间的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域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启示包括建立独立于企业的工会制度、建立独立于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等等。第五章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完善,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建议,即首先应从确定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目标、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还应提升各种非讼解决机制的法制化程度、凸显政府在非诉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强化各种非讼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完善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等。
【关键词】:劳动争议 非讼解决机制 政府地位与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2 选题的意义12-14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实践意义12-14
- 1.3 主要研究方法14-15
- 1.3.1 价值分析法14-15
- 1.3.2 比较分析法15
- 1.3.3 实证分析法15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15-17
- 第二章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及政府的定位17-34
- 2.1 劳动争议17-20
- 2.1.1 劳动争议的概念与特征17-19
- 2.1.2 劳动争议的类型19-20
- 2.2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20-25
- 2.2.1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概念21
- 2.2.2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特征21-24
- 2.2.3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比较优势24-25
- 2.3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内容25-28
- 2.3.1 协商25-26
- 2.3.2 调解26-27
- 2.3.3 仲裁27-28
- 2.4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28-34
- 2.4.1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地位28-30
- 2.4.2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作用30-34
- 第三章 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现状与问题34-49
- 3.1 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立法概况34
- 3.2 各种非讼解决机制自身存在着缺失34-43
- 3.2.1 协商34-36
- 3.2.2 调解36-39
- 3.2.3 仲裁39-43
- 3.3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受限43-45
- 3.3.1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现状43
- 3.3.2 政府在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中的缺陷43-45
- 3.4 非讼解决机制之间缺乏有机衔接45-46
- 3.5 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衔接不畅46-49
- 第四章 域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比较49-59
- 4.1 美国49-51
- 4.1.1 协商49
- 4.1.2 调解49-50
- 4.1.3 仲裁50-51
- 4.2 英国51-52
- 4.2.1 调解51-52
- 4.2.2 仲裁52
- 4.3 日本52-54
- 4.3.1 斡旋53
- 4.3.2 调解53
- 4.3.3 仲裁53-54
- 4.4 德国54-55
- 4.4.1 劳动法院54-55
- 4.4.2 劳动仲裁55
- 4.5 法国55-56
- 4.5.1 调解55-56
- 4.5.2 调停56
- 4.5.3 仲裁56
- 4.6 香港地区56-57
- 4.6.1 调解56
- 4.6.2 仲裁56-57
- 4.7 域外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借鉴57-59
- 第五章 我国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之完善59-69
- 5.1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的目标定位59-60
- 5.2 劳动争议非讼解决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0-62
- 5.2.1 效率原则60-61
- 5.2.2 程序选择权原则61
- 5.2.3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61-62
- 5.3 完善非讼解决机制中各环节的法制化程度62-64
- 5.4 凸显政府在非讼解决机制中的作用64-66
- 5.5 强化各种非讼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66
- 5.6 完善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之间的衔接66-69
- 结语69-70
- 致谢70-71
- 参考文献71-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6-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哈晓斯;王瑞;;美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03期
2 左卫民,谢鸿飞;论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范跃如;现代司法理念视角下的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J];法律适用;2005年01期
4 邢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四点突破及对诉讼的影响[J];法庭内外;2008年05期
5 薛俊卫;;浅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8年06期
6 陈步雷;;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构造分析与改进构想[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刘诚;;国外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张冬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比较研究——兼谈《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和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幺书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李林太;从公法性角度对劳动法律关系重新定义[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福财;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7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6733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