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7-07-29 07:22

  本文关键词: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权 人权 生存权 国际劳工标准 劳动标准 放松管制


【摘要】: 当前,关于“我国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的争论异常激烈,这促使作者尝试通过对国际劳工标准的研究为国内的劳动标准问题给出解释。本文彻底摆脱了“劳工标准是否应与贸易挂钩”的研究视角,而是回归对国际劳工标准本身的探究。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内涵是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这一命题为逻辑起点和核心思想,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指出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守住底线,留出空间”式的国际立法形式,并提出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对经济性标准放松管制、增加弹性、扩大适用范围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劳动标准立法进行调整。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共四章,总计12万字。 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提出摆脱“劳动标准与贸易”的视角,而关注国际劳工标准本身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探讨了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劳动权保障。作者首先从劳动权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普遍意义上的劳动权是劳动者的全部权利,而作为人权的劳动权是劳动者的最低限度的权利。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内涵是保障生存权。正因为如此,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应以最低标准为限,才能达到既保障劳动者生存,又不妨碍劳动关系自治的目的。其次,分析了国际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劳动权保护的国际人权法体系,由国际性及区域性人权文件以及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劳工标准所构成。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与特征。该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以及国际劳工标准的分类方式。其次对国际劳工标准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本章重点分析了国际劳工标准的特征,即制定主体的三方原则,性质上是硬法与软法的结合,内容上兼顾普遍性与灵活性。上述特征是国际劳工组织实现对作为人权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寻找最低保护标准的必然途径。 第三章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当前,新的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已经趋缓,其重点转向对现有标准的更新与实施。为有效实现“守住底线,留出空间”的目标,国际劳工组织对核心劳工标准进行推动使这部分公约呈现强化的趋势,而对大量的经济性标准则呈现出放松管制、增加弹性、扩大适用范围的趋势。同时,作者以对劳动力派遣的放松管制为例,论证了国际劳工标准的上述发展趋势。 第四章是利用国际劳工标准的相关理论解决我国劳动标准高低之争。首先,该章探讨了国际劳工标准在国内适用的方式,并分析了我国批准的国际劳工标准对国内劳动立法的影响。其次,关于国内的劳动标准高低之争,作者认为其理论根源是对劳动关系的属性以及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不同认识,通过分析并结合对劳动权保障国际标准的理论,作者主张以兼容性的观点理解劳动关系的属性,并建立“守住底线、留出空间”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再次,将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后,本文指出我国的劳动标准虚高,实践中难以落实,而且适用范围窄,不利于对所有劳动者的公平保护。最后,参照国际劳工组织经济性标准放松管制、增加弹性、扩大范围的趋势,文章对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结束语部分,作者对论文的全部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
【关键词】:劳动权 人权 生存权 国际劳工标准 劳动标准 放松管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12.5;D41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导论11-23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二、现有研究成果综述13-19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19-20
  • 四、本文的理论创新20-23
  • 第一章 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劳动权保障23-43
  • 第一节 劳动权在人权法中的定位23-35
  • 一、普遍意义上的劳动权与作为人权的劳动权23-27
  • 二、作为人权的劳动权性质辨析27-35
  • 第二节 劳动权保护的国际人权法渊源35-43
  • 一、国际性人权文件36-38
  • 二、区域性人权公约38-43
  • 第二章 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与特征43-68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及其发展概况43-45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43-44
  • 二、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概况44-45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及其分类45-48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45-46
  • 二、国际劳工标准的分类46-48
  • 第三节 国际劳工标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回顾48-56
  • 一、国际劳工组织成立初期制定的国际劳工标准(1919 年-1939 年)49-50
  • 二、国际劳工组织中期制定的国际劳工标准(1944 年-1976 年)50-53
  • 三、国际劳工组织近期制定的国际劳工标准(1977-至今)53-56
  • 第四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特征56-68
  • 一、国际劳工标准制定主体的三方性56-59
  • 二、国际劳工标准是硬法和软法的结合59-61
  • 三、国际劳工标准具有普遍性与灵活性61-66
  • 四、决定国际劳工标准特征的根源66-68
  • 第三章 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68-102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的发展趋势68-78
  • 一、新标准制定趋缓,重点转向现有标准的更新与实施68-70
  • 二、核心劳工标准的趋强化70-73
  • 三、经济性标准的弹性化73-75
  • 四、标准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75-77
  • 五、决定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趋势的动因77-78
  • 第二节 国际劳工标准发展趋势的一个例证:劳动力派遣的放松管制78-102
  • 一、劳动力派遣放松管制的概述78-81
  • 二、私营职业介绍所的禁止阶段81-84
  • 三、私营与公营职业介绍所并存阶段84-91
  • 四、私营职业介绍所的开放阶段91-96
  • 五、对非典型雇佣关系加强规范阶段96-100
  • 六、对于国际劳工组织放松管制劳动力派遣的思考100-102
  • 第四章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影响102-136
  • 第一节 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关系102-109
  •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国内适用102-105
  • 二、我国已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及其国内适用105-108
  • 三、我国批准和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策略调整108-109
  • 第二节 我国劳动标准高低之争及理论辨析109-121
  • 一、我国劳动标准是高还是低的争论109-110
  • 二、理论分歧之一:劳动关系的属性110-115
  • 三、理论分歧之二: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115-121
  • 四、从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选择之争121
  • 第三节 我国现行劳动标准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比较121-130
  • 一、工作时间122-124
  • 二、休息休假124-127
  •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127-128
  • 四、女职工产假128-130
  • 第四节我国劳动标准的总体评价及其调整方向130-136
  • 一、对我国劳动标准的总体评价130-133
  • 二、我国劳动标准立法的调整方向133-136
  • 结束语136-137
  • 参考文献137-1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52-153
  • 后记153-15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敏;;国际劳工标准的本土化探析——以第181号公约、第188号建议书为例[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铁力;劳动权及其救济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程雷;基于政府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斯逸;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峰;船员劳动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邵莉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员工经济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雷迪;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反就业歧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李丹萍;研究生三助工作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芯幸;我国职工疾病收入补偿制度的社会化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冯宇坤;公民劳动权的国家保障义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8 徐晶;ILO《雇佣关系建议书》与我国劳动关系的界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87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87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