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劳动立法看我国集体谈判权的保障
本文关键词:从日本劳动立法看我国集体谈判权的保障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立法 集体谈判权 权利保障 劳动关系 劳动者 不当劳动行为 集体合同 法律责任 谈判制度 工会代表
【摘要】:集体谈判,对劳动关系的调节十分重要。尽管如此,很多国家并未把集体谈判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保障。而且,即便确立了集体谈判制度,也并不意味着集体谈判权一定能够得到保障。我国现状即是如此。而日本劳动立法把集体谈判权的保障放在重要地位,对日本劳使关系的调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检视日本劳动立法及其实践可以发现,建立行政救济制度,将拒绝谈判作为不当劳动行为加以规制;建立司法救济制度,将回应谈判、诚实开展谈判从法律上义务化,是保障集体谈判权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劳动立法 集体谈判权 权利保障 劳动关系 劳动者 不当劳动行为 集体合同 法律责任 谈判制度 工会代表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一、集体谈判权保障的目的和意义日本调节劳使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集体谈判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保障。日本《宪法》明确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团结权、集体谈判权以及其他集体行动的权利(第28条)。在日本,经集体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即集体合同的规范性效力大于劳动合同,违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毓源;;俾斯麦的劳动立法和社会立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2 李芳志 ,王昌硕;对进一步完善处理劳动争议立法的几点意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3 凌相权 ,罗明达;对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3年03期
4 凌相权;关于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4年02期
5 凌相权;;关于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6 龚育之;;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制度改革[J];人民教育;1985年10期
7 之布;试论劳动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J];青海社会科学;1988年05期
8 宋峰;中外劳动就业制度比较[J];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9 关怀;《法学概论与劳动法》学习辅导[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0年05期
10 颜万发;劳动就业法律关系的构成与调整[J];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2 许秀珠;;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理学分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赵曜;;中国劳动立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为新;;浅析劳动合同中约定条款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广英;;律师在实践集体协商制度中的作用[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7 杨雪梅;;“同工同酬”浅析[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8 王全兴;;劳动法构建和谐劳动环境的两种视角[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高爱娣;;中国近现代各党派工运思想及其史料研究综述[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延园;面对WTO的劳动立法与劳动法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2 中国工运学院 常凯;浅谈劳工标准立法和劳工权益保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于怀清;WTO给我们的劳动者带来什么[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志勇;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后,,能否再起诉?[N];人民日报;2001年
5 李秀梅(作者单位:北京行政学院法律系);劳动关系中的“集体合同”[N];法制日报;2002年
6 北京市乾坤律师事务所 姜俊禄博士;律师怎样维护职工权益[N];工人日报;2002年
7 ;让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N];工人日报;2002年
8 记者唐福勇;尽快完善劳动立法[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上海中信正义律师事物所律师 董保华;京沪港地方劳动立法比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10 王守志;简论集体合同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地位[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荣;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华;劳动关系法律适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刘超捷;论WTO劳工标准之争与中国劳动法制的改革[D];苏州大学;2002年
3 赵勇;河北省职业经理人市场构建与运营机制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李文军;集体合同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5 湛晓芳;劳动基准和集体合同——对劳动法实现公平与效率价值方式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翁剑华;贸易自由化下的劳工标准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7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8 贺琼琼;国际贸易中的劳工标准问题之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9 乔士华;从社会动员到意义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沙金;论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职工参与制度[D];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38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3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