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视角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路径分析——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博弈视角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完善路径分析——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例
【摘要】:我国目前劳动争议数量日益增加,内容日趋多样,结构日趋复杂。随着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发展和变化,"一裁两审"机制被"或裁或审"机制所取代。本文试图证明"或裁或审"机制是"一裁两审"机制的发展,运用博弈方法建立了企业和劳动者的博弈模型,在"一裁两审"机制和"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机制下得出了不同的均衡,而后者的均衡结果要优于前者,这说明"或裁或审,各自终局"机制是对现有"一裁两审"机制的改进。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关键词】: 劳动争议 劳资博弈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我国自1987年恢复了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采用的是“一裁两审”的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内容是“一调、一裁、两审”,即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当事人可以申请企业内调解;当事人不愿在企业内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不服裁决结果的,可以向法院起诉,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经纬;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之检讨与重构[J];中国劳动;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新兵;谢英亮;卜显忠;;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市场化运行模式探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邓宇鹏,王涛生;中国民工短缺的制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年05期
3 周开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4 杨云霞,李建中;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综述[J];人文杂志;2005年01期
5 王燕玲;我国的劳动诉讼制度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东杰;共同治理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韵新;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就业与失业状况、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2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詹婧;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劳企关系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冯蓓;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模式选择[D];湖南大学;2005年
6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黎泳宇;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8 蔡阳阳;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制度重构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张红彦;对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反思与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孙晓星;完善我国团体争议处理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劳资博弈加剧 私企如何应对[J];光彩;2007年09期
2 谢新伟;葛春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案例解读[J];管理观察;2008年13期
3 罗兴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制度建构缺陷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施展;;劳资博弈模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启示[J];技术与市场;2006年07期
5 王德明;;和谐劳动关系的特征与劳资博弈的探析[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胡连生;杨玲;;论我国劳资博弈中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J];理论探讨;2006年03期
7 崔诗月;;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解读——以社会文化基础为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姚佳玲;;劳资博弈与集体协商制的重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秀香;唐红霞;;从劳资博弈看劳工标准认证制的作用——兼与工会组织的作用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10 董学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条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杨浩 杨晨;劳资博弈寻求共赢[N];证券时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吴梦寒;法庭内外的劳资博弈[N];甘肃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汉澍 应辽产;江浙劳资博弈苦寻平衡点[N];华夏时报;2011年
4 马宇;建立劳资博弈的制度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5 记者 丁婷婷;劳资博弈深圳集体协商条例[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单士兵;谁给了资方开除全部抵制降薪者的底气[N];工人日报;2006年
7 记者 余延青 通讯员 时守武;劳资博弈冲击传统廉价用工模式[N];嘉兴日报;2010年
8 何丰伦;网民“晒工资”,劳资博弈添依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张刃;厂规逾越国法,谁来说“不”?[N];工人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李海涛 王腾飞;代表委员求解“用工荒”[N];农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练良火;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胡博文;论劳资博弈角度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邵慧勇;防范欠薪的工资支付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4 付雷;关于企业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娜;私营企业劳动者的工资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黄键琳;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琼;“体面劳动”视角下我国劳动者罢工权问题的法律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韩雪;我国劳动法法益结构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江流;保障劳工权益的协商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3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8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