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申请仲裁时效期间
本文关键词: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申请仲裁时效期间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演变历程。一方面,笔者从微观的角度,结合前后时期的相关法律规定,采用历史解释与体系解释的方法,准确地界定了特定历史阶段中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起算时间、期间长短、法律属性等要素;另一方面,又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不同时期关于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律条文之间的沿袭与传承的关系,厘清了该项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演化规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一阶段(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在本阶段,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刚刚建立,尚无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律规定。 第二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二阶段(1955年7月至1986年9月30日)。在本阶段,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全面取消,劳动争议案件也不纳入民事诉讼的受理范围。信访是这一时期处理劳动争议的主要方式。 第三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三阶段(1986年10月1日至1987年8月14日)。《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劳动争议仲裁处于“试行办理”阶段,尚无关于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律规定。 第四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四阶段(1987年8月15日至1993年7月31日)。《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在本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为“申诉时效”,一般情况下为期60日,自“争议发生之日”开始计算。因“不可抗拒的因素”或“其他正当理由”,“申诉时效”中止。 第五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五阶段(1993年8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在本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为“申请仲裁时效”,为期六个月,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开始计算。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申请仲裁时效”中止。 第六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六阶段(1995年1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劳动法》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在本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劳动行政部门称之为“申请仲裁时效”,法院称之为“申请仲裁期间”,为期60日R,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开始计算。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申请仲裁时效期间中止。对于劳动行政部门,承认“申请仲裁时效”在“职工对开除或除名决定不服向用人单位(或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诉”、“申请仲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工伤补偿或其他争议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等个别情况下,发生事实上的“中断”的法律效果。对于法院,在2006年10月1日之后,认可在“主张权利”、“请求救济”、“同意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申请仲裁期间”中断。 第七部分,介绍了申请仲裁时效期间制度的第七阶段(2008年5月1日至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本阶段的代表性法律文件。在本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为“仲裁时效期间”,为期一年,原则上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开始计算,对拖欠劳动报酬的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发生中止、中断的情形与“诉讼时效期间”完全相同。但是,在何时适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算“仲裁时效期间”的问题上,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与法院的做法较为混乱,有待新的法律文件予以明确。
【关键词】:申请仲裁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期间 除斥期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引言13-15
- 一、第一阶段——《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时期(1950年6月至1955年6月)15-17
- 二、第二阶段——信访时期(1955年7月至1986年9月30日)17-19
- 三、第三阶段——《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暂行规定》时期(1986年10月1日至1987年8月14日)19-21
- 四、第四阶段——《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时期(1987年8月15日至1993 年7月31日)21-26
- (一) 这一阶段有关劳动争议仲裁及"申诉时效"的法律条文21-22
- (二) 这一阶段劳动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22-23
- (三) 这一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申诉时效"23
- (四) "申诉时效"的起算时间及期间长短23-24
- (五) "申诉时效"的法律属性24-26
- 五、第五阶段——《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时期(1993年8月1日至1994年 #12月31日)26-32
- (一) 这一阶段有关"申请仲裁时效"的法律条文26-28
- (二) 这一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申请仲裁时效"28-29
- (三) "申请仲裁时效"的起算时间29-31
- (四) "申请仲裁时效"的期间长短31
- (五) "申请仲裁时效"的法律属性31-32
- 六、第六阶段——《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与《劳动法》并存时期(1995年1月1 日至2008年4月30日)32-60
- (一) 这一阶段有关"申请仲裁时效"、"申请仲裁期间"的法律条文32-36
- (二) 这一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劳动行政部门的"申请仲裁时效"与法院的"申请仲裁期间"36-38
- (三) "申请仲裁时效"或"申请仲裁期间"的起算时间38-45
- (四) "申请仲裁时效"或"申请仲裁期间"的期间长短45-46
- (五) "申请仲裁时效"或"申请仲裁期间"的法律属性46-57
- (六) 律师执业中如何利用法院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申请仲裁时效期间法律属性的分歧57-60
- 七、第七阶段——《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时期(2008年5月1日至今)60-71
- (一) 这一阶段有关"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律条文60-61
- (二) 这一阶段申请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定名称——"仲裁时效期间"61
- (三) "仲裁时效期间"的起算时间61-67
- (四) "仲裁时效期间"的期间长短67-68
- (五) "仲裁时效期间"的法律属性68-71
- 结语71-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洪江,刘志东;此案申请仲裁时效是否已过期[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2 敬泉;仲裁申请时效超过了吗[J];四川劳动保障;2005年05期
3 沈建华;此案是否超过申请仲裁时效[J];中国劳动;2001年09期
4 董其练;浅谈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J];中国劳动;2001年10期
5 徐智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6 孙瑞玺,温树斌;劳动争议案件几个疑难问题辨析[J];河北法学;2002年06期
7 张学强;个案申诉时间异 法律法规时效同[J];中国劳动;2005年10期
8 周斌;;深圳“摘牌讨薪事件”追问[J];职业;2007年07期
9 张设华,张云霞;实践“三个代表” 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质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10 赵晓燕;马君国;;法定代表人的劳动仲裁请求能否得到支持[J];山东劳动保障;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静;;我国劳动法治的30年历程、经验及未来走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朱造所 李经纬;是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N];法制日报;2001年
2 王清;改制改不掉企业法定义务[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3 王清;改制改不掉企业法定义务[N];工人日报;2005年
4 孙文萍;劳动争议案件缘何增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程延园;仲裁申诉时效从何时算起?[N];人民日报;2002年
6 胡大伟;物业管理纠纷的仲裁解决[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邵振中;论劳动争议仲裁中的申请仲裁时效期间[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7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4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