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内在缺陷与完善
发布时间:2017-09-14 05:49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内在缺陷与完善
【摘要】: 作为诉讼审判程序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劳动仲裁是ADR形式中的一种。一方面,ADR机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展现了灵活、高效的替代性功能,日益成为与诉讼制度并行不悖的重要纠纷解决手段。而另一方面,从实务的操作、实践的运行、劳动者的认知、学者的评价四个方面来看,作为ADR形式中的一种,现行劳动仲裁却在我国遭遇困境,举步维艰,实际运行效果令人失望。国外行之有效的争议处理机制在我国却遭遇了“滑铁卢”,深入分析现行劳动仲裁失灵原因进而提出完善建议,在当前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对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进行了相对系统的分析研究。 导言部分阐明了当ADR在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劳动仲裁成为国外解决劳动争议主要方式的背景下,系统分析探讨我国现行劳动仲裁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就此引出选题的研究价值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部分对劳动仲裁及ADR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分析,阐明了劳动仲裁是ADR形式的一种;指出了以劳动仲裁作为解决劳动争议的主要手段已经成为世界潮流;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指出了现行劳动仲裁在我国实际运行中遭遇困境。 第二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之一,指出了导致现行劳动仲裁制度效率低下的主要症结是劳动仲裁的“行政化”、“诉讼化”,并对“行政化”、“诉讼化”的表现、弊端、原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三部分通过比较研究对国外类似制度进行了具体介绍;结合我国现行劳动仲裁进行了分析比较;阐明了专门的劳动法院或法庭模式为什么没有出现“诉讼化”,专门的半官方机构模式为什么没有出现“行政化”。 第四部分结合前文对劳动仲裁“行政化”、“诉讼化”的原因分析详细论述了我国劳动仲裁去除行政化、去除诉讼化而实现“实体化”、“社会化”的完善建议,为本文的重点。提出了“仲裁机构实体化、仲裁规则灵活化、仲裁效力终局性、监督措施合理化”的完善建议来保证劳动仲裁具备公正性和权威性,还原劳动仲裁作为柔性解决机制应有的特征和功能。
【关键词】:劳动仲裁制度 ADR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我国劳动仲裁的困境10-23
- 第一节 劳动仲裁是ADR 形式的一种10-14
- 第二节 ADR 在世界范围内繁荣发展14-15
- 第三节 劳动仲裁在我国遭遇困境15-23
- 一、从司法实务的操作来看,对劳动仲裁的信任度低15-17
- 二、从现实制度的运行来看,不服劳动仲裁的诉讼率高17-18
- 三、从劳动者的认知来看,对劳动仲裁的满意少18-19
- 四、从学者的评价来看,对劳动仲裁的批评多19-23
- 第二章 劳动仲裁失灵的原因23-37
- 第一节 劳动仲裁的“行政化”23-31
- 一、劳动仲裁行政化的表现23-24
- 二、劳动仲裁行政化的弊病24-26
- 三、劳动仲裁行政化的原因26-31
- 第二节 劳动仲裁的“诉讼化”31-37
- 一、劳动仲裁诉讼化的表现31-32
- 二、劳动仲裁诉讼化的弊端32-33
- 三、劳动仲裁诉讼化的原因33-37
- 第三章 国外类似制度的比较37-47
- 第一节 国外类似制度介绍及比较37-44
- 一、专门的劳动法院或法庭模式37-40
- (一) 劳动法院——以德国为例37-38
- (二) 劳工法庭——以英国为例38-39
- (三) 普通法院内部附设劳动法庭——以法国为例39-40
- 二、专门的半官方机构模式40-44
- (一) 日本的劳动委员会40-41
- (二) 英国的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41-42
- (三) 澳大利亚的产业关系委员会42-44
- 第二节 国外类似制度“非行政化”、“非诉讼化”分析44-47
- 一、劳动法院或法庭模式的“非诉讼化”分析44-45
- 二、半官方机构模式的“非行政化”分析45-47
- 第四章 我国劳动仲裁的完善47-52
- 第一节 仲裁机构实体化47-49
- 第二节 仲裁规则灵活化49-50
- 第三节 仲裁效力终局性50-51
- 第四节 仲裁人员专业化51-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7-5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伟毅;;劳动争议解决中的仲裁中心主义——对调解、仲裁、裁判相互关系的思考[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中瑞;我国现行劳动争议仲裁的不足及其完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月云;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流变与现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吴晓萍;我国劳动仲裁制度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吕茜茜;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几个基本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5 刘黎明;劳资纠纷法律解决机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D];安徽大学;2012年
6 张敏;论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杨健;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完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8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848258.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