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用行为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1-04-13 07:53
盗用行为是指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某一特定财物的犯罪目的,只是出于一时使用的需要而占有该财物,并且事后予以返还的行为。在我国刑法理论界,盗用是个较少涉及的概念。一提盗用,不少人会即刻想到盗窃罪,甚至会将盗用行为与盗窃行为认为是种与属、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在我国长期的刑事理论与刑事立法中,盗用行为那么被错误地定性为盗窃罪,那么就被简单地认为属于一种不构成犯罪的行为。诚然,盗用行为与盗窃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事实上无论是从危害性还是行为主观意图上两者都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盗用他人财物的犯罪现象频频发生,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盗用行为已日益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遗憾的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当前我国刑法对于盗用行为无法起到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功效。在收集论文素材的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目前盗用行为的严重性,接触了众多现实生活中有罪不能罚、有案不能立的盗用案例,遂决意将盗用行为的刑事立法化问题作为笔者的硕士论文研究课题。笔者通过网络检索了相关的文章,1并阅读了大量与盗用问题有关的专业书籍。在此基础上,面对传统刑法理论对于盗用行为...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盗用”概述
第一节传统刑法理论对于“盗用”定性的争议
第二节“盗用”之定义
第二章 中外刑法对于“盗用行为”的处置模式
第一节我国刑法中的处置模式
一、关于“盗用”的专门性法律规定
二、司法解释对于“盗用行为”之一贯处置原则
三、现行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立法之研究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立法
二、港澳地区的刑事立法
三、国外及港澳地区盗用立法例评述
第三章 “盗用行为”入罪的根据
第一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之一:报应
二、根据之二:预防
三、根据之三:刑法谦抑主义理论
第二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依据
二、刑法依据
第三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现实依据
第四章 盗用罪的立法构想
第一节 盗用罪之概念
第二节 盗用罪之犯罪客体
一、盗用罪的犯罪客体
二、盗用罪的犯罪对象
第三节 盗用罪之犯罪客观方面
第四节 盗用罪之犯罪主体
第五节 盗用罪之犯罪主观方面
一、盗用罪为故意犯罪
二、盗用罪的犯罪目的
第五章 盗用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认定
第一节 盗用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认定
一、犯罪构成要件上的异同
二、司法实践中的区分
第二节 盗用罪与侵犯财产罪中的挪用型犯罪的界限认定
一、盗用罪与二者的相同之处
二、盗用罪与二者的主要区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34915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盗用”概述
第一节传统刑法理论对于“盗用”定性的争议
第二节“盗用”之定义
第二章 中外刑法对于“盗用行为”的处置模式
第一节我国刑法中的处置模式
一、关于“盗用”的专门性法律规定
二、司法解释对于“盗用行为”之一贯处置原则
三、现行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
第二节国外及我国港澳地区立法之研究
一、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立法
二、港澳地区的刑事立法
三、国外及港澳地区盗用立法例评述
第三章 “盗用行为”入罪的根据
第一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理论依据
一、根据之一:报应
二、根据之二:预防
三、根据之三:刑法谦抑主义理论
第二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法律依据
一、宪法依据
二、刑法依据
第三节 盗用行为入罪的现实依据
第四章 盗用罪的立法构想
第一节 盗用罪之概念
第二节 盗用罪之犯罪客体
一、盗用罪的犯罪客体
二、盗用罪的犯罪对象
第三节 盗用罪之犯罪客观方面
第四节 盗用罪之犯罪主体
第五节 盗用罪之犯罪主观方面
一、盗用罪为故意犯罪
二、盗用罪的犯罪目的
第五章 盗用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认定
第一节 盗用罪与盗窃罪的界限认定
一、犯罪构成要件上的异同
二、司法实践中的区分
第二节 盗用罪与侵犯财产罪中的挪用型犯罪的界限认定
一、盗用罪与二者的相同之处
二、盗用罪与二者的主要区别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34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3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