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的重新审视
发布时间:2021-07-15 07:25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其作为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无论在刑法界还是在实务界都存在许多争议。交通肇事案件近年来更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为了遏制其高发态势,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部分逃逸行为上升为定罪情节,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问题,这些解释的出台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本文从立法本意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刑罚、主体、自首、逃逸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无能力赔偿”和部分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以及“指使人”作为共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我国相关立法及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一、交通肇事罪的刑罚
(一) 法定刑问题
(二) 量刑问题
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问题
(一) 交通活动参与人
(二) 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人
三、交通肇事罪的自首问题
(一) 关于交通肇事能否成立自首的不同认识
(二) 交通肇事应该能够成立自首
四、交通肇事后的逃逸问题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分析
五、对交通肇事罪的几点质疑
(一) 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定罪情节问题
(二) “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问题
(三) 指使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的问题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叶远鹏,叶远峰.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2]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周雪艳.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析[J]. 邹楠. 法学论坛. 2000(04)
[4]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赵秉志,田宏杰. 人民检察. 2000(01)
[5]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 张波.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9(05)
[6]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 齐文远,李晓龙.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5)
[7]论(道路)交通肇事罪[J]. 沈柳兰.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3)
[8]论共同过失犯罪[J]. 李昌林. 现代法学. 1994(03)
本文编号:3285285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一、交通肇事罪的刑罚
(一) 法定刑问题
(二) 量刑问题
二、交通肇事罪的主体问题
(一) 交通活动参与人
(二) 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人
三、交通肇事罪的自首问题
(一) 关于交通肇事能否成立自首的不同认识
(二) 交通肇事应该能够成立自首
四、交通肇事后的逃逸问题
(一)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分析
五、对交通肇事罪的几点质疑
(一) 无能力赔偿数额作为定罪情节问题
(二) “逃逸行为”作为定罪情节问题
(三) 指使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的问题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叶远鹏,叶远峰.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2]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研究[J]. 周雪艳. 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2)
[3]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论析[J]. 邹楠. 法学论坛. 2000(04)
[4]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赵秉志,田宏杰. 人民检察. 2000(01)
[5]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定性分析[J]. 张波.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9(05)
[6]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 齐文远,李晓龙.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5)
[7]论(道路)交通肇事罪[J]. 沈柳兰.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3)
[8]论共同过失犯罪[J]. 李昌林. 现代法学. 1994(03)
本文编号:328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8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