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论我国居住权的立法选择

发布时间:2021-07-22 01:52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是一项古老的物权,旨在保护那些没有继承权又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使其居有定所、老有所养。大陆法系中主要国家均沿袭了这一制度。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居住权制度的人身依附性、封闭性、不可流转性等日益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欧陆各国规定居住权制度时均在保留传统居住权的生活保障功能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内容,扩大了居住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我国物权立法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学者主张引入居住权制度,在立法机关的《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几次拟制有居住权制度,然几经审议最后还是被摈弃,对此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设立这一制度的呼声并未平息,笔者也认为应当建立这个制度。鉴此,笔者运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实证分析等方法,从居住权制度起源入手,对居住权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对比了英美法系与之具有相似功能的制度,立足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从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两方面阐述了在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物权法》的体系和结构,从完善我国用益物权体系和内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我国居住权制度立法的设计方案,以... 

【文章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居住权制度的历史发展及价值分析
    一、居住权的起源及价值分析
        (一) 起源
        (二) 价值分析
    二、居住权制度的发展和价值分析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继受和发展
        (二) 价值分析
        (三) 英美法系不同形态的“居住权”
第二章 对物权立法过程中的争议的评析
    一、关于居住权制度的争议
    二、对争议观点的评析
第三章 物权法规定居住权制度之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物权法引入居住权之必要性
        (一) 现实生活之客观需求
        (二) 适应物权法发展之需要
        (三) 弥补债权法之不足
    二、设立居住权的可行性
        (一) 理论基础
        (二) 实践基础
        (三) 社会基础
        (四) 比较法的借鉴作用
第四章 构建我国居住权制度的设想
    一、体系选择
        (一) 立法模式和体例编排
        (二) 居住权在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中的地位
    二、关于居住权概念的界定
    三、制度设计建议
        (一) 居住权之主体范围
        (二) 居住权的取得和消灭
        (三) 居住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四) 居住权的法律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权立法不具有可行性[J]. 房绍坤.  中州学刊. 2005(04)
[2]居住权的源流及立法借鉴意义[J]. 刘阅春.  现代法学. 2004(06)
[3]关于在我国物权法中设置居住权的几个问题[J]. 钱明星.  中国法学. 2001(05)
[4]用益权的实质及其现实思考──法律的比较研究[J]. 米健.  政法论坛. 1999(04)
[5]论物权法的现代化发展趋势[J]. 余能斌,王申义.  中国法学. 1998(01)



本文编号:3296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96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