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劳务派遣中雇主替代责任之检讨——兼评“不真正补充责任”

发布时间:2018-06-22 01:22

  本文选题:劳务派遣 + 共同雇主 ; 参考:《法学》2015年09期


【摘要】:对于劳务派遣,我国现行法律制度采"双重劳动关系说",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皆为劳动者的雇主。无论是依据"利益与风险一致说"、"手臂延长说",还是依据"控制力说",用人单位都有承担雇主替代责任的理论基础。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作为共同雇主,理当对被派遣劳动者执行职务致人损害的行为承担无过错的连带责任,如此才能充分救济受害人,平衡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才符合现代侵权法中雇主替代责任理论的价值取向,规范当前劳务派遣行业的发展。不真正补充责任没有存在的法律根据,也无明显的制度优势,不存在扩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Abstract]:As for labor dispatch,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adopts the theory of dual labor relations.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rs are employers. Whether based on "benefit and risk consistent theory", "arm extension theory" or "control theory", employers all have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assume the employer's substitution responsibility. The employing unit and the employing unit, as joint employers, should bear the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for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dispatched workers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duties, so that the victims can be fully relieved, Only by balancing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rs can it accord with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employer's substitute liability in modern tort law and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dispatch industry at present.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no obvious system advantage, no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to extend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3;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帆;;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模式、理念与规则——基于《侵权责任法》对劳务派遣雇主责任规定的考量[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2 曹艳春;;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张玲;朱冬;;论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J];法学家;2007年04期

4 张荣芳;;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模式[J];法学评论;2009年06期

5 李中原;;论民法上的补充债务[J];法学;2010年03期

6 谢德成;;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模糊性及其改进路径[J];法学;2011年08期

7 张帆;;《侵权责任法》视角下的劳务派遣雇主责任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杨立新;;多数人侵权行为及责任理论的新发展[J];法学;2012年07期

9 谢德成;;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定位的再思考[J];当代法学;2013年01期

10 王竹;张恒;;劳务派遣工作人员的侵权责任——兼论“不真正补充责任”的确立与扩展适用[J];法学;2013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武俊;[N];人民法院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青;;家政服务机构责任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谭世强;;论劳务派遣用工单位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基于《劳动法》的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车丽枝;吕静平;刘越表;;论员工派遣制度的法律特征和适用范围[J];包钢科技;2007年06期

4 刘海安;;航空配餐侵权责任论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郑奇;;汉德公式关于法律经济问题探析[J];边缘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6 陈思聪;;劳务派遣用工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以杭州ZX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例[J];才智;2011年18期

7 刘焱白;;论劳务派遣中雇主责任的分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8 廖龙芝;;侵权行为法的法律规制基础——冲破“权利”的囹圄[J];研究生法学;2010年01期

9 黄振香;;劳务派遣关系中雇主责任之分配与承担——西方及台湾地区的经验借鉴[J];科技和产业;2011年05期

10 徐飞;;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小勇;;劳动权益保护的坚持或妥协——论对劳动派遣用工的法律规制[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李跃利;桑家宁;;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法律完善[A];京津冀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暨河北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杨垠红;;民事救助义务初论——兼谈刑法对侵权法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4 杨垠红;;英美法的作为义务及其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与借鉴[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5 尹口;;健康权概念的反思与重构[A];2013浙江省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李健男;;银行卡诈骗犯罪背景下储蓄合同纠纷民事责任的承担[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7 鄢斌;;损害概念之法解释学理解与适用[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赵欣怡;;《环境保护法》修改之环境法律责任的完善——浅析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环境民事侵权责任的借鉴[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曹艳春;张扬;;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研究[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刘芸;;我国劳务派遣中社会保险问题的现状与思考[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丁利明;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侵权责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纪镇南;特殊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亚男;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姜凤武;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高建学;过失侵权的注意义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王军;论侵权法上的严格责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雅婷;医疗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马锦毅;论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高丽华;“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史文婷;论共同危险行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力涛;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松恩;雇主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郭玢;对我国劳务派遣管制问题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亚琦;论劳务派遣用工中若干实践问题及制度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毕君;我国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合理使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奇轩;;劳务派遣范围的法律限制——对《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2 李坤刚;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的再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梁慧星;;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4 王竹;;论风险责任概念的确立[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5 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6 代正伟;胡庆;;从现行法规的视角比较不真正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冯彦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劳动合同法》——总体评价与创新点解析[J];当代法学;2008年06期

8 杨立新;;论不动产错误登记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J];当代法学;2010年01期

9 王竹;;再论共同危险行为——以客观关联共同侵权行为理论为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杨立新;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J];法律适用;2003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永亮;[N];人民法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许浩;[N];中国经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力涛;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洪曙光;论侵权的补充责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安;;侵权补充责任类型的反思与重定[J];政治与法律;2012年02期

2 蔡宏伟;;试析侵权补充责任[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3 杨立新;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J];法律适用;2003年06期

4 刘雅静;;经营者的补充责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宣tD;;论民法理论中补充责任的适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焦艳红;;论侵权补充责任的性质——从效力比较的角度观察[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国春;;民事补充责任有关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韩晓磊;;学校侵权补充责任之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9 焦艳红;;我国侵权补充责任规则之漏洞分析与完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连专;;论侵权补充责任中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景良;黄砚丽;;关于侵权补充责任形态的若干思考[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2 张营营;;缘何为他人行为买单——第三人侵权学校补充责任的法经济学解读[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代贞奎;补充责任裁判的执行[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 薛红喜 魏少勇;侵权补充责任适用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沈双祥;执行补充责任案件的思考[N];经理日报;2007年

4 朱生东 李怀林;浅谈补充责任案件的执行[N];江苏经济报;2006年

5 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王中强 李哲 余耀华;车主应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补充责任[N];人民法院报;2012年

6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王磊;游客丢失押金收据旅行社有责任吗?[N];中国旅游报;2014年

7 雷爱红邋孙永华;宾馆“不作为”该付的代价[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大为;实际施工人向发包人主张权利的尺度[N];人民法院报;2013年

9 ;世界杯能否踢“火”代驾服务业[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洁;民法上的补充责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2 阴文婷;补充责任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李琦;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董帆;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的补充责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宋茜;补充责任制度研析[D];郑州大学;2012年

6 韩蓉;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馨云;学校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田迪歌;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黄一灵;侵权法上补充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10 何鹰;论补充责任的废除[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50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50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