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9 03:12
  我国网络消费者群体渐趋庞大,个人信息被网络平台泄露的频率逐渐增高。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因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泄露范围广,商业价值高等特性而易被窃取、非法买卖、商业共享。为扼制个人信息侵权行为,我国需要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制定更具体的措施。首先,从两个视角进行分类:一般个人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其次,我国法律并没有正式确立它的权利属性,仅立法赋予其值得保护的地位。学界对权利属性存在较多评说:人格权说、财产权说、复合权属说、公共权益说等。大部分学者认同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属性的复合权属说。我国《民法总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其他法律规定中都有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措施。《民法总则》奠定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基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络经营者设置谨慎保密,不得滥用信息的义务。我国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精细化的配套法律措施。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采取全盘的保护模式,未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区分。在注重信息安全与司法效率的前提下,这种模式不具有可行性。二是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惩罚力度较弱。侵权行为主体利用信息攫取高额利润... 

【文章来源】: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界定及其权利属性
    (一)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概念
    (二)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特征
        1.可识别性强
        2.泄露范围广
        3.商业价值高
    (三)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类型
        1.一般个人信息与敏感个人信息
        2.直接个人信息与间接个人信息
    (四)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
        1.权利属性的争议
        2.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兼具人格权和财产权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
        1.民法总则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其他法律规定
    (二)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存在的问题
        1.未对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区分
        2.侵犯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惩罚力度较弱
        3.相关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责任不明确
三、域外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规定及启示
    (一)欧盟
    (二)美国
    (三)日本
    (四)域外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启示
四、完善我国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措施的建议
    (一)区分保护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
        1.区分敏感个人信息和非敏感个人信息
        2.区分人格尊严信息和非人格尊严信息
    (二)增强惩罚力度
        1.强制消除影响
        2.增加罚金数额并给予惩罚性赔偿
        3.泄露事件纳入征信
    (三)明确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主体所应采取的法律措施
        1.明确信息使用者的保护措施
        2.健全政府的公共保障措施
        3.强化行业协会定期监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个人网络活动踪迹信息保护研究——兼评中国Cookie隐私权纠纷第一案[J]. 张璐.  河北法学. 2019(05)
[2]论个人信息保护的目的——以个人信息保护法益区分为核心[J]. 高富平.  社会科学文摘. 2019(03)
[3]个人信息使用的合法性基础——数据上利益分析视角[J]. 高富平.  比较法研究. 2019(02)
[4]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模式研究——《民法总则》第111条的解释论[J]. 宋亚辉.  比较法研究. 2019(02)
[5]“广东人肉搜索第一案”再解读——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视角展开[J]. 江海洋.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6]论大数据视角下的隐私权保护模式[J]. 齐鹏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7]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匿名化的规制治理[J]. 张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8]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再思考——以大数据产业发展之公共福利为视角[J]. 刘迎霜.  社会科学. 2019(03)
[9]“公民个人信息”判断的合理性标准建构——基于流动的公民个人信息边界[J]. 陈梦寻.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10]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用信息保护——以个人征信制度的完善为契机[J]. 吴旭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博士论文
[1]移动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信息披露行为及风险研究[D]. 相甍甍.吉林大学 2018
[2]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民法保护[D]. 任龙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研究[D]. 冉菲菲.广东财经大学 2018
[2]消费者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 何现.吉林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166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66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e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