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尽快在我国建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
本文关键词: 损害赔偿 船舶油污损害 赔偿机制 海洋环境 海上船舶 溢油事故 中国沿海港口 石油进口量 石油进口国 油污事故 出处:《航海技术》200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面对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日趋增加的趋势,100多名专家呼吁我国尽快建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以保护海洋环境免遭破坏。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2002年海事论坛上介绍,近年来我国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呈上升趋势。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海商法专家司玉琢认为,我国今后面临的海上防油污形势日趋严重。一方面,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出口转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不断上升,2000年达到8831万吨。目前我国海上石油运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居世界第三位,抵达中国沿海港口的大型油轮越来越多,发生船舶重大油污事故的概率在增加;另一方面,在我国近海,大量个体油轮涌入市场,这些船舶质量差,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Abstract]:Facing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marine oil spill accidents, more than 100 experts called on China to establish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oil pollution damage from ships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damage, Liu Gongchen, executiv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Maritime Affairs of the 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introduced at the 2002 Maritime Forum that oil spills from Chinese ships have been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Professor,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Si Yuzhuo, a famous maritime law expert in China, believes that the situation of preventing oil pollution at se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the future. On the one hand, China has changed from oil export to oil importing country since 1993. The amount of oil import has been rising, reaching 88.31 million tons in 2000. At present, China's offshore oil volume i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ranking third in the world, and more and more large oil tankers arrive at the coastal ports of China. The probability of major oil pollution accidents of ships is increasing;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 tankers pour into the market near the coast of China.
【分类号】:D996.9
【正文快照】: 面对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日趋增加的趋势,100多名专家呼吁我国尽快建立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机制,以保护海洋环境免遭破坏。 交通部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在2002年海事论坛上介绍,近年来我国海上船舶溢油事故呈上升趋势。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海商法专家司玉琢认为,我国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仕源;;旅外华侨在闽遇车祸,应当以何种标准受偿?[J];安全与健康;2011年16期
2 程文婷;;《反假冒贸易协定》与我国知识产权法比较刍议[J];电子知识产权;2011年08期
3 张元;;民事诉讼机制追回腐败犯罪外逃赃款问题初探——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依据[J];法律适用;2011年09期
4 李滨;;美俄卫星相撞事件中的国际法问题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江涌鑫;;国际工程合同法律审核应注意的主要问题[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焦梓;;论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梁芸;;双重可诉规则的嬗变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影响[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鸣鹤;殷佩海;熊德琪;;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评估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2 熊德琪;殷佩海;朱鸣鹤;;应用模糊类比法间接评估船舶油污损害程度的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3 ;关于船舶碰撞有关的国际公约[A];海洋船舶避碰论文集[C];2005年
4 李志文;杜萱;;船舶压载水引发海洋生态损害的法律思考[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照东;叶勇;;晚近国际商事合同法统一化的发展——CISG与PICC之比较[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廉恩臣;;论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风险转移[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7 王国华;;论海事关系的法律适用规则[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关于我国加入《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的决定[A];海洋船舶避碰论文集[C];2005年
9 ;船长未能及时提醒引航员注意承担5%责任[A];船长与引航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峰;;CISG中卖方的“货物与合同相符”义务[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林欣;对日民间索赔的几个法律问题[N];法制日报;2005年
2 梁霄;遭遇海外诉讼 中国企业反客为主[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外交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副教授 许军珂;《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及其在我国的实践[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记者 徐伟 袁定波;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N];法制日报;2009年
5 商报记者 肖玮;我货主欲诉跨国航企价格串谋[N];北京商报;2010年
6 李睿;航天立法未雨绸缪善莫大焉[N];中国航天报;2011年
7 谢新胜;国际法律冲突:法航空难不可承受之重[N];法制日报;2009年
8 张照东;在与成员国博弈中推进采购指令[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蔡岩红;各国可视受害情况保留对日索赔权利[N];法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覃华平;1952年罗马公约现代化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马佳昌;国际商事合同违约损害赔偿之法律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姜作利;《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莉莉;国际商事合同之实际履行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崇宇;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实践中的问题与意见[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2 林大鹏;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机制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3 姚春生;论海上油污损害赔偿[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林剑;海上货物运输迟延交付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5 杨波;船舶油污侵权责任制度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6 张东凯;外层空间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沈豪亨;论国际船舶油污制度的演变和构建中国油污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8 杨晶丝;国际产品责任损害赔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温海波;论转基因产品贸易的法律规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王益烽;船舶碰撞损害赔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69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46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