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20:17
本文关键词: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个公平问题。我国“三农”特别是农民问题所衍生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整个国际上都受到瞩目。 现今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权益问题,根源在于法律本身。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研究,旨在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出发,探寻我国现有相关立法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国内有关农民问题的讨论,出发点和方法并不一致,结论也是五花八门。本文认为农民问题的症结是土地权益问题,并以经济学和法学研究方法给予全方位审视。我国有9亿多农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因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研究这个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有关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概括、归纳和总结,对有关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土地产权法律基础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深刻论述,在回顾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形成和对国内多个“土改”试验总结之后,深入分析了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权益的多方面侵害,在借鉴国外(地区)保护土地产权人利益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思路、构想和建议。 论文共分九章和结束语: 第一章导论。论述了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创新之处。认为:国内现实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设法提高农民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法律应该反映社会规律,重视公平,而国内学者重在研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忽视对土地利用主体——农民的利益保护,因而应该用经济学、法学的方法全方位审视当前的农地制度。 第二章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基础理论。阐述了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基础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介绍了土地制度功能及评价、土地产权运行的微观机理,对正确看待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和提出符合法律逻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建议以更好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具有基础性作用。 第三章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演变及其绩效评价。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演变伴随着农民土地产权制度演变。现行农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可以用农民集体所有权不变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概括。这一制度是解放后近30年历经“土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逐步形成的。从整个过程看,最终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看都是最好的,它产权相对明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章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改革试验分析。介绍了陕西延安股田制试验、贵州湄潭“强化所有权与活化使用权”试验、广东南海股份制试验等,并对这些改革试验进行了总结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以上各种试验的得失,认为总的来看,这些试验没有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出发,因而没有推广,甚至以失败告终,但股份制试验照顾到土地产权人的利益,具有发展前景。 第五章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分析。土地法律对农民权益的侵害表现在权利侵蚀和经济利益损害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有效法律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确定、土地受益权不清、承包经营权无法正常流转,等等。 第六章国外(地区)土地产权人利益保护启示。在对当今世界上的土地所有权形式及特点进行概括后,介绍了英国、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立法状况,认为国外(地区)的土地立法经验是:必须建立充分的农地所有权;赋予土地产权人灵活的土地使用权;建立严格且有助于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土地征收制度;应当把保护土地产权人的权益始终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动因。 第七章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路径分析。论述了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提出了从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农户)土地产权两个主体层次加强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构想,对国家对农民集体土地的权利进行了界定,对集体对其土地、农民对集体土地的产权设置进行了归纳和完善。 第八章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建议。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具体建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落实、建立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按人、按年补偿的土地征收补偿方案和标准,以及深化承包经营权改革等,对建议补偿方案和标准进行了实地测算,认为建议补偿方案和标准公平、可行。 第九章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环境优化。为了把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构想落到实处,国家还应当建立体现民主思想的法律体系,加强农民民主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农民权益 农地制度 农地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导论14-34
- 1.1 选题背景14-19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9-22
- 1.2.1 研究目的19
- 1.2.2 研究意义19-22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22-32
- 1.3.1 国外研究动态22-27
- 1.3.2 国内研究动态27-31
- 1.3.3 国内外研究比较与评述31-32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32-33
- 1.4.1 研究思路32
- 1.4.2 研究方法32-33
-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33-34
- 第二章 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基础理论34-49
- 2.1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法律基础34-37
- 2.1.1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与土地立法34
- 2.1.2 土地立法与土地产权制度34-35
- 2.1.3 土地产权制度的功能35-36
- 2.1.4 土地产权制度评价36-37
- 2.2 土地产权理论37-46
- 2.2.1 产权与土地产权37-40
- 2.2.2 土地产权的相互作用机理40-42
- 2.2.3 土地产权的经济学特征42-46
- 2.3 地租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46-49
- 2.3.1 地租理论46
- 2.3.2 交易费用理论46-49
- 第三章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制度演变及其绩效评价49-77
- 3.1 土地改革运动49-50
- 3.1.1 土改的产生49-50
- 3.1.2 对土改的基本评说50
- 3.2 合作生产50-56
- 3.2.1 互助组51
- 3.2.2 合作化运动51-54
- 3.2.3 合作生产评说54-56
- 3.3 人民公社化运动56-59
- 3.3.1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56-58
- 3.3.2 人民公社化运动评述58-59
- 3.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9-77
- 3.4.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59-64
- 3.4.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绩效与启示64-77
- 第四章 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改革试验分析77-96
- 4.1 陕西延安股田制试验77-80
- 4.1.1 试验的背景77-78
- 4.1.2 做法和内容78-79
- 4.1.3 改革的原则79-80
- 4.1.4 对陕西延安股田制改革试验的总结80
- 4.2 贵州湄潭“强化所有权与活化使用权”试验80-83
- 4.2.1 试验的背景80-81
- 4.2.2 试验内容81
- 4.2.3 对贵州湄潭土地抵押试验的总结81-83
- 4.3 广东南海股份制试验83-87
- 4.3.1 试验的背景83
- 4.3.2 运作办法83-86
- 4.3.3 对广东南海股份制试验的总结86-87
- 4.4 其它土地改革试验87-90
- 4.4.1 “两田制”87-89
- 4.4.2 规模经营89-90
- 4.5 对土地改革试验的总体评价90-96
- 第五章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分析96-115
- 5.1 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96-100
- 5.1.1 土地所有权内容受到严重侵蚀96-98
- 5.1.2 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98-100
- 5.2 土地承包权不确定100-106
- 5.2.1 土地经营权相互干扰100-102
- 5.2.2 土地承包法律关系不稳定102-104
- 5.2.3 法律对土地经营权不当干预104
- 5.2.4 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不清104-106
- 5.3 受益权不清,征收存在诸多问题106-113
- 5.3.1 任意扩大土地征收前提106-107
- 5.3.2 土地征收程序不规范107-108
- 5.3.3 土地征收过程缺乏透明度108
- 5.3.4 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偏低108-112
- 5.3.5 被征地农民无生活保障112-113
- 5.4 土地流转出现障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13-115
- 5.4.1 土地流转出现障碍113
- 5.4.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严重影响113-115
- 第六章 国外(地区)土地产权人利益保护启示115-132
- 6.1 当今世界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基本特点115-118
- 6.2 英国土地立法118-120
- 6.2.1 “光荣革命”118-119
- 6.2.2 英国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确立119-120
- 6.3 日本土地立法120-123
- 6.3.1 日本资本主义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变革120-121
- 6.3.2 日本现代土地立法121-123
- 6.4 美国土地立法123-125
- 6.4.1 美国土地法现状123-124
- 6.4.2 美国资本主义土地制度的形成124-125
- 6.5 我国台湾地区土地立法125-128
- 6.5.1 台湾土地改革125-126
- 6.5.2 台湾的土地权利设置126-128
- 6.6 国外(地区)土地立法启示128-132
- 6.6.1 必须建立充分的农地所有权128
- 6.6.2 赋予土地产权人充分而又灵活的土地使用权128-129
- 6.6.3 建立严格且有利于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土地征收制度129-131
- 6.6.4 应当把保护土地产权人权益始终作为土地改革的动因131-132
- 第七章 我国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路径分析132-144
- 7.1 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基本思路132-134
- 7.2 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的原则134-138
- 7.2.1 尊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原则134
- 7.2.2 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原则134-135
- 7.2.3 科学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原则135-137
- 7.2.4 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137-138
- 7.3 建立集中体现民主思想的农地法律体系138
- 7.4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立法构建138-144
- 7.4.1 界定国家对农民集体土地的权利及性质138-140
- 7.4.2 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建设140-141
- 7.4.3 农民、农户土地产权法律建设141-144
- 第八章 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建议144-158
- 8.1 “实化”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144-145
- 8.1.1 村民小组是唯一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144-145
- 8.1.2 村民代表大会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主体145
- 8.2 创新征地制度145-151
- 8.2.1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范围145-146
- 8.2.2 农民参与土地征收听证146
- 8.2.3 确立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有所增长的征地补偿标准146-151
- 8.2.4 实施多元化补偿151
- 8.3 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151-155
- 8.3.1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地经营权151-152
- 8.3.2 明确土地承包经营下农民对土地的物权性质152-155
- 8.4 加强农地流转市场建设155-158
- 8.4.1 加强农地经营权流转价格机制建设155-157
- 8.4.2 加强地籍管理157
- 8.4.3 建立交易中介服务组织和信息服务网络157-158
- 第九章 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环境优化158-164
- 9.1 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我保护能力158-159
- 9.2 努力创造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159-160
- 9.2.1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159
- 9.2.2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159-160
- 9.2.3 加强土地流转法律监督160
- 9.3 加强农用土地定级与估价工作160-161
- 9.4 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161
- 9.5 大力推行土地股份制161-164
- 结束语164-165
- 参考文献165-172
- 致谢172-173
- 作者简介17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进莲;文卫;罗刚平;;论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对集体林业发展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2 王红妹;;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年02期
3 史卫民;;国外土地制度变迁中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比较与借鉴[J];现代经济探讨;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制保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全亮;现阶段我国农地经营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白莎;进城农民的地权策略[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朱媛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3 李徐伟;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之探讨[D];复旦大学;2012年
4 于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农民土地权益立法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2831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