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1-19 02:42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是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关键,所以寻找一种适应当前形势的土地制度模式意义重大。理论界针对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四种改革模式,包括土地私有化、国有化、多元化和改良的集体化。这四种模式都有其制度上的优势,都赋予了农民土地权利的保障。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出发,遵循明确所有权、规范使用权的思路,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困境,阐述了四种改革模式的利和弊。提出实行一种将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机结合,且适应集体化规模经营的运作方式,即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模式的现状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发展过程的沿革
第二节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对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几种观点的剖析
第一节 土地制度的私有化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国有化
第三节 土地制度多元化
第四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再造模式
第三章 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明确好构建新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选择好适应新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运作方式
第四章 对实践中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和建议
第一节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优势
第二节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于完善现有股份合作制的几点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多元改革模式[J]. 郭紫薇,钟凯. 国土资源. 2006(01)
[2]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 刘喜广,刘朝晖,王福强,王迎宾.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3]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 刘芳,许恒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02)
[4]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经济分析[J]. 邵彦敏.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2006(01)
[5]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私有化与股份化之辩[J]. 刁淑丽.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6)
[6]土地非农化控制低效原因探析[J]. 王海全,龚晓. 农业经济. 2005(12)
[7]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对策[J]. 田春艳.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1)
[8]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 王群,王万茂. 国土资源. 2005(10)
[9]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非均衡性分析[J]. 李贤利.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10]农村土地流转的异化与法律规范[J]. 李振华. 统计与决策. 2005(19)
本文编号:350412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模式的现状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发展过程的沿革
第二节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对目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模式几种观点的剖析
第一节 土地制度的私有化
第二节 土地制度的国有化
第三节 土地制度多元化
第四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再造模式
第三章 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明确好构建新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应遵循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选择好适应新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运作方式
第四章 对实践中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和建议
第一节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的优势
第二节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对于完善现有股份合作制的几点建议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多元改革模式[J]. 郭紫薇,钟凯. 国土资源. 2006(01)
[2]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制度经济学解读[J]. 刘喜广,刘朝晖,王福强,王迎宾. 安徽农业科学. 2006(02)
[3]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 刘芳,许恒周.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02)
[4]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经济分析[J]. 邵彦敏.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2006(01)
[5]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私有化与股份化之辩[J]. 刁淑丽. 国土资源导刊. 2005(06)
[6]土地非农化控制低效原因探析[J]. 王海全,龚晓. 农业经济. 2005(12)
[7]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对策[J]. 田春艳. 中国科技信息. 2005(21)
[8]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利用规划[J]. 王群,王万茂. 国土资源. 2005(10)
[9]中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非均衡性分析[J]. 李贤利.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05)
[10]农村土地流转的异化与法律规范[J]. 李振华. 统计与决策. 2005(19)
本文编号:3504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0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