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21-11-20 09:2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数量,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则农村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将会严重受阻。因此,尽快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由于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并不十分顺畅。而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可见,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全文包括五部分: 第一章首先对农业剩余劳动力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新定义成功调和了几类传统定义之间的重要分歧;然后提出了一种与新定义相适应的剩余数量估算方法,并对我国 1978年以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 第二章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认真分析了各种理论模型的优点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该模型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实质是一种基于农户理性决策的三元选择模型。 第三章应用第二章建立的转...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涵义及数量估算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及其产生原因
1.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1.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
1.2.1 现有各种估算方法比较
1.2.2 本文估算方法及其结果
1.2.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预测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建立
2.1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2.1.1 迁移理论
2.1.2 兼业理论
2.1.3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历程及经验借鉴
2.2 国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2.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建立—农户理性决策扩展模型
2.3.1 模型基本假设
2.3.2 农户理性决策机制
2.3.3 模型的附加说明
第3 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3.1.1 迁移政策
3.1.2 户籍制度
3.1.3 土地制度
3.2 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2.1 城乡收入差距
3.2.2 地区差距
3.2.3 农业劳动力行业就业概率
3.3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身因素
3.3.1 农户特征
3.3.2 成员个人特征
3.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原因
第4 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
4.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的影响
4.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4.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4.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面影响
4.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入地的影响
4.2.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与工资的影响
4.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流入地公共管理及市政建设的影响
4.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3.1 模型说明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5.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5.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5.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备选模式
5.2.1 进入乡镇企业
5.2.2 进入城市
5.2.3 转向小城镇
5.2.4 在农村内部消化吸收
5.2.5 小结
5.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论文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产业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J]. 蔡镇辉. 福州党校学报. 2004(03)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借鉴研究[J]. 包宗顺,霍丽玥. 江海学刊. 2004(03)
[3]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 孙正林,张淑芬. 学习与探索. 2004(03)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 苗瑞卿,戎建,郑淑华.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2)
[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J]. 张向阳,景普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6]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 谢培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1)
[7]中国城市地区吸引外来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定量分析[J]. 王裔艳.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01)
[8]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借鉴[J]. 中国经贸导刊. 2004(01)
[9]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J]. 喻葵,王忠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3(02)
[10]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J]. 孙晓琳,姚波,黄英维.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06)
本文编号:3507035
【文章来源】: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涵义及数量估算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涵义及其产生原因
1.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涵义
1.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估算
1.2.1 现有各种估算方法比较
1.2.2 本文估算方法及其结果
1.2.3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预测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建立
2.1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2.1.1 迁移理论
2.1.2 兼业理论
2.1.3 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历程及经验借鉴
2.2 国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2.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建立—农户理性决策扩展模型
2.3.1 模型基本假设
2.3.2 农户理性决策机制
2.3.3 模型的附加说明
第3 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3.1.1 迁移政策
3.1.2 户籍制度
3.1.3 土地制度
3.2 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3.2.1 城乡收入差距
3.2.2 地区差距
3.2.3 农业劳动力行业就业概率
3.3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自身因素
3.3.1 农户特征
3.3.2 成员个人特征
3.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及其原因
第4 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
4.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出地的影响
4.1.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4.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4.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负面影响
4.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输入地的影响
4.2.1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就业与工资的影响
4.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流入地公共管理及市政建设的影响
4.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4.3.1 模型说明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5 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
5.1.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5.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5.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备选模式
5.2.1 进入乡镇企业
5.2.2 进入城市
5.2.3 转向小城镇
5.2.4 在农村内部消化吸收
5.2.5 小结
5.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论文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产业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J]. 蔡镇辉. 福州党校学报. 2004(03)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国际借鉴研究[J]. 包宗顺,霍丽玥. 江海学刊. 2004(03)
[3]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 孙正林,张淑芬. 学习与探索. 2004(03)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 苗瑞卿,戎建,郑淑华.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2)
[5]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J]. 张向阳,景普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6]关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J]. 谢培秀.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01)
[7]中国城市地区吸引外来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定量分析[J]. 王裔艳.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4(01)
[8]日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借鉴[J]. 中国经贸导刊. 2004(01)
[9]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测算[J]. 喻葵,王忠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03(02)
[10]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J]. 孙晓琳,姚波,黄英维.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3(06)
本文编号:3507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tudifa/350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