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浅议我国公民表达权模式之构建

发布时间:2017-11-21 03:20

  本文关键词:浅议我国公民表达权模式之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公民表达权 相对自由 政府回应 保障模式 权利实现


【摘要】: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言论自由及与之相联系的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权利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处于宪法权利体系的基础地位,是民主、宪政的构成要素和基础,是公民追求真理,行使其他自由和权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长久以来,公民的表达权一直是各国宪法和国际性人权文件确认和保障的重要权利之一。 现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是宪政发展的产物,与民主、宪政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公民权利日益彰显的今天,探索言论自由的保障与实现,将有助于我国民主法制的建构;有助于监督和制约政府,促使其依法行政;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结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方法、个案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当代表达权的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和探究,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独到性和创新性的思路、见解和观点。 全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思路及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第二部分介绍了关于表达自由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介绍了主要代表人物对言论自由的论述,总结出表达权的概念;其次阐述政治性言论自由的概念和地位;再次是言论自由理论基础的分析,系统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表达自由的基本观点和表达自由的其他一般理论(追求真理说、健全民主说、表现自我说);最后结合上述理论总结表达自由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公民表达自由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将我国表达自由的历史分为禁锢、兴起、探索和发展四个时期,分别概述各时期表达自由的成绩与不足。。 第四部分紧接上部分,寻找表达权实现面临的难题,从制度因素、体制因素和人文因素三个方面具体、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公民表达权实现的障碍。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是对现阶段我国公民表达权实现的探索,意在建一个公民表达——政府回应的互动模式。首先是从表达权实现的原则保障、实体法保障和程序法保障三方面说明这一模式建立的前提——制度的完善。其次是对这一模式建立的基础——体制的创新的建议。最后是公民表达——政府回应模式的建立,完善公民表达权的保障体系。 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云;;港珠澳大桥被“叫停”教给了我们什么[J];学习月刊;2011年13期

2 刘飞轮;;构建有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路径分析[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3 房玉霞;李业翠;;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4 徐贲;;公民社会需要公民风范[J];黄金时代;2010年06期

5 霍海燕;;中国公民社会参与视角下的政策过程[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6 马新民;;当前我国公民社会责任现状及其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7 徐强;;公民社会视阈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年18期

8 肖磊;;公民社会参与区域治理:一种双向进程——兼与汪伟全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1年07期

9 苗岿;;公民社会兴起后的行政执法模式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10 聂磊;;中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文献综述[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学升;羊震;;走近和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多维性建构——以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为视角[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辉(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党要融入公民社会[N];北京日报;2004年

2 本报见习记者 舒迪;公民社会项目:帮助中国NGO组织[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李磊 ;NGO与公民社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北京大学教授、博导 马戎;公民社会的人际观还未形成[N];济宁日报;2008年

5 特约评论员 朱健刚;公民社会建设:机遇和挑战同在[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组织30年》主编 王名;迈向公民社会[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兵临;公民社会:将“人”字越写越大[N];检察日报;2009年

8 徐桂权;迈进生活世界的公民社会[N];华夏时报;2009年

9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公民社会”的衡量[N];中国经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郭晓宇;疫情是公民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N];法制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伍洪杏;行政问责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磊;公民社会的组织化与中国的宪政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7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峗;试论“民生新闻”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09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209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