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宪政体制论
本文关键词:美国贸易政策制定的宪政体制论 出处:《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宪法 》“年体制” 贸易自由化 制度架构
【摘要】:美国贸易政策制定权力由《美国宪法》明确界定,所以开启贸易自由化的"1934年体制"本质上是一个宪政体制。该体制的形成是基于后危机时代重构政治平衡与摆脱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而其变迁是围绕国会"授权-控权或监督"的宪政路径展开的,并由贸易保护主义力量与自由贸易主义力量之间的宪政博弈推动的。这种宪政博弈实质上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贸易立法博弈,而具体表现为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四位一体"制度架构。对正在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中国而言,这种源于宪政博弈的贸易制度创新实践可资借鉴之处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后危机时代贸易自由化立法范式的创新和自由贸易与不公平贸易二分法的立法体例的引入。
[Abstract]:The right to make trade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clearly defin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refore, the "1934 system"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s essentially a constitutional system, and its formation is based on the realistic need of reconstructing political balance and getting rid of economic crisis in the post-crisis era. And its vicissitude is carried out around the constitutional path of "authorized-control or supervision" of Congress. It is promoted by the constitutional game between protectionist forces and free trade forces, which is essentially a trade legislation game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 is embodied in the "four-in-on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promot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t is also the case for China, which is actively promot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This kind of trade system innovation from the constitutional game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mainly in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paradigm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the post-crisis era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ichotomy of free trade and unfair trade.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人民出版社;
【基金】: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体制理论问题研究 基于美国与WTO双层博弈的政治经济分析”(批准号:08CGJ006) 2010年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提升浙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法律制度创新研究”(批准号:2010C35007)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构建中国特色贸易调整援助制度研究”(批准号:10YJC82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71.2;DD912.29;DD911
【正文快照】: 一、导言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相互依赖程度正在逐渐加深。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验证了这一趋势或现象,它给中美两国之间日益深化的经贸关系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钟付和;自由与公平的历史纠葛──世界贸易组织主流价值形态源流论[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2 徐泉;;美国外贸政策决策机制的变革——美国《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述评[J];法学家;2008年01期
3 金灿荣;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历史和现实的考察[J];美国研究;2000年02期
4 胡晓进,任东来;探索美国对外关系的宪政源泉——读路易斯·亨金的《对外事务与美国宪法》[J];美国研究;2003年01期
5 孙哲;李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美国国际贸易政策[J];美国研究;2007年01期
6 屠新泉;;党派政治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J];美国研究;2007年04期
7 陈利强;;试论GATT/WTO协定之私人执行——一个美国法的视角[J];现代法学;2008年04期
8 杨树明,陈功;美国对外贸易法中“贸易促进权”模式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孙笑侠;郭春镇;;法律父爱主义在中国的适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淑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基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轨迹研究(1776-1940)[D];辽宁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春丽;;论中国法制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韩春晖;;论行政处分对象的范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6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陈立峰;王海亮;;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拘束力的影响——从彼德斯曼关于国际经济法宪政功能的视角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9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10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新力;梁亮;;在自由与限制之间——认真对待大学章程[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2 梁晓淮;张舒翔;;转变执法理念 严格遵法守法 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学成;;我国检察权制约行政权的制度构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余辉胜;;从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翁国民;王林;;论招商引资模式的改进——从反补贴的角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7 赫然;亓晓鹏;;法律父爱主义在权力运作中的困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金晓;;“惯用技术手段”在行政法以及行政诉讼法视角下的探讨[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10 郑磊;;两个村庄的村民政治——以农民的选举权意识为契入点[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林惠玲;美国反补贴实体法律实施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现U,
本文编号:1366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36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