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4:36
   任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需要一个合理、稳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的流动是社会结构趋向合理,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户口登记地谋求更好的发展,形成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特有现象,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流动人口。我国流动人口虽然日益增多,但是由于他们奔波于生计,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都很少,加上他们缺少代表他们利益的组织的保护,集体谈判能力很弱,政府也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国家应该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缓解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经济状况和政治生活状况的差距。 随着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选举权问题的研究又再次进入了广大公众的视野。从总体上来看,此次选举法修改意义重大,最为瞩目的就是实现了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平等,同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选举中一些固有的存在争议的问题还是没有明确规定,比如流动人口如何参加流入地县乡的直接选举的问题还是没有做出规定。但是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作出了回应,认为,这个问题牵涉面广,比较复杂,而且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这次选举法修改对此可暂不作规定。各地可以按照中央有关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的选举权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公民选举权的实现关涉到公民自然人格的完善和政治人格的完整。由于选举制度、户籍制度、流动人口自身特点等原因,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实现存在种种障碍。因此,以实现流动人口选举权为突破口,能够有效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最大范围地实现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找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的助推器。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对流动人口和选举权的概念进行界定,而后阐述了研究流动人口选举权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选举权的现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流动人口选举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第四部分从完善人民代表选举制度、完善选举中的规定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选举权的几个建议。 总之,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流动人口权利意识的提高,需要国家领导者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学者和法学家追求民主法治的决心和恒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是我们应该坚信中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将会越来越完善。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D921.2;D621.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概述
    1.1 流动人口的涵义
        1.1.1 流动人口的定义
        1.1.2 流动人口的特征
    1.2 选举权的定义及性质
        1.2.1 选举权的定义
        1.2.2 选举权的性质
    1.3 研究流动人口选举权的意义
        1.3.1 有助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的实现
        1.3.2 有助于全方位获取各阶层政治诉求,促进我国法治建设
        1.3.3 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1.3.4 是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重要步骤
        1.3.5 是选举权普遍性和平等性原则的重要体现
2 我国流动人口选举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选举权的现状
        2.1.1 立法现状存在诸多不足
        2.1.2 行使现状不容乐观
    2.2 流动人口选举权存在的问题
        2.2.1 流动人口选举投票积极性低
        2.2.2 实际参选率低
        2.2.3 选民登记困难
        2.2.4 选民重复行使选举权
        2.2.5 代表名额的分配没有规定流动人口的数量
        2.2.6 利益关联机制缺失
3 流动人口选举权无法得到保障的原因
    3.1 户籍制度的制约
        3.1.1 中国户籍制度的弊端
        3.1.2 户籍制度的弊端影响流动人口选举权利的实现
    3.2 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规定
        3.2.1 划分选区的不合理规定
        3.2.2 选民登记方式复杂
        3.2.3 候选人提名方式剥夺了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3.2.4 候选人介绍制度不完善
        3.2.5 选举委员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2.6 选举权利司法救济途径不畅
    3.3 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制约
    3.4 流动人口选举积极性不高
        3.4.1 选举利益关联机制缺乏
        3.4.2 流动人口自身的原因
        3.4.3 流动人口利益代表组织缺乏
        3.4.4 选举监督机制的缺陷
4 完善流动人口选举权的建议
    4.1 改革户籍制度
        4.1.1 加快户籍管理立法
        4.1.2 降低流动人口申请城市户籍地标准
        4.1.3 以现居住地和工作单位为基础确定户籍所在地
    4.2 完善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4.2.1 设立流动人口的专职代表,增强代表的全局意识
        4.2.2 制定全国统一的选民登记办法
    4.3 完善选举程序的有关规定
        4.3.1 完善选区划分制度
        4.3.2 完善现行选民登记制度
        4.3.3 完善流动人口的提名制度
        4.3.4 完善候选人的介绍制度
        4.3.5 完善相关的选举程序
        4.3.6 完善选举权的司法救济制度
    4.4 建立利益关联机制
        4.4.1 加快实现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选举
        4.4.2 选民与代表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关系
        4.4.3 建立流动人口利益组织机构
    4.5 建立监督救济机制
        4.5.1 加强对流动人口选举过程的监督
        4.5.2 完善选举诉讼制度,畅通流动人口司法救济渠道
    4.6 在经济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选举给予支持
        4.6.1 政府应为流动人口参加选举提供专项经费
        4.6.2 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
    4.7 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选举权意识
        4.7.1 增强流动人口的责任感和权利意识
        4.7.2 公布办公电话,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4.7.3 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伟;胡石清;;我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洪;屈三三;;流动人口选举权利保障问题探析[J];楚天主人;2006年06期

3 谢志平,李慧萍;当代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对选举制度的影响[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李方芳;蔡小娥;;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5 沈良华;;流动人口异地参选制度探悉[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6 谢生华;论流动人口的法律地位及其权益保障[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雷伟红;;城市农民工选举权保障问题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翟振武;;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流动人口[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王小丹;;保护流动人口的选举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期

10 朱志军;朱若霖;;城镇流动人口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辩析[J];上海城市规划;199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玉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新友;[N];检察日报;2006年

3 郭爱红;[N];人民代表报;2006年

4 张洪;[N];人民代表报;2006年



本文编号:2830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30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4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