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

发布时间:2017-04-21 10:15

  本文关键词:论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互联网作为二十世纪末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其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层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就表达自由来说,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言论的新的自由市场,为表达自由提供了新的媒体。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展现出双刃剑的特征,在享受互联网为表达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滥用网上表达自由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本文从表达自由的价值出发,研究互联网对表达自由价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对互联网上表达自由应当如何进行保障,并对我国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表达自由的价值。对表达自由的价值的阐述是本文的基础。本部分对有关表达自由的价值的学说,即追求真理说、自治说、自我实现说、综合价值说进行了介绍和评析,认为表达自由既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具有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民主社会的自我统治的综合价值。 第二部分论述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互联网具有分散性、交互性、多样性、便捷性和支持匿名通讯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上的表达更为便捷、有效和多样,从而有助于表达自由价值的实现。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促进作用是讨论对网上表达自由如何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第三部分论述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模式。本部分首先阐述现有的表达自由的保障模式,按照保障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绝对保障模式和相对保障模式。在相对保障模式之下,按照不同媒体的特点,
【关键词】:表达自由 互联网 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11
【目录】:
  • 引言8-10
  • 一、表达自由的价值10-18
  • (一) 表达自由的涵义10-12
  • (二) 表达自由的价值12-18
  • 1、追求真理说13-14
  • 2、自治说14-15
  • 3、自我实现说15
  • 4、综合价值说15-17
  • 5、对上述学说的评析17-18
  • 二、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18-21
  • (一) 互联网的特点18-19
  • (二) 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19-21
  • 三、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模式21-31
  • (一) 表达自由的保障模式21-25
  • 1、绝对保障模式与相对保障模式21-23
  • 2、印刷媒体模式与广电媒体模式23-25
  • (二) 有关互联网上表达自由保障的两种学说25-28
  • 1、按印刷媒体模式保障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26
  • 2、按麦迪逊模式保障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26-27
  • 3、对上述两种学说的评析27-28
  • (三) 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模式的特点28-31
  • 四、各国关于互联网上表达自由保障的实践31-38
  • (一) 德国31-32
  • (二) 美国32-33
  • (三) 英国33-34
  • (四) 新加坡34-35
  • (五) 欧盟35-36
  • (六) 小结36-38
  • 五、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38-44
  • (一) 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现状38-41
  • (二) 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41-42
  • (三) 完善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保障的建议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发;;浅谈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党校研究式教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2 叶延滨;;其实你也知道[J];群言;2011年08期

3 王强;;浅谈传媒与司法关系的定位[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4 廖萍;尹彦;;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4期

5 张辰龙;;政治空间的拓展与政治参与的维度——贡斯当对古代自由与立宪代议制中政治自由的比较[J];政治思想史;2010年02期

6 苏亦工;;试论中国诗教传统的社会批评功能:从言者无罪到表达自由[J];政法论坛;2011年05期

7 倪邦文;;中国网络青年意见领袖的构成、特征及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9期

8 辛忠;;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时代的要求[J];学习月刊;2011年11期

9 侯猛;;最高法院访民的心态与表达[J];中外法学;2011年03期

10 王军;;“无纸阅读”预言[J];w,

本文编号:320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20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a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