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网络表达自由的保障和规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10:18

  本文关键词:网络表达自由的保障和规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价值 表达自由 互联网 制约因素 政府责任


【摘要】: 互联网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贡献之一,对世界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已不仅仅是科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迅猛发展,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获得了新的自由市场。互联网的及时性、自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对于公民表达自由的行使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但是,现阶段在我国仍存在很多实现网络表达自由的制约因素,而面对这些显性制约和隐性障碍,政府有责任破除网络表达自由实现的壁垒,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表达自由虽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表达自由的滥用同样会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互联网上表达自由应该受到合理、必要的规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众利用互联网行使的表达自由。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表达自由的基础理论。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虽然各国的称谓和表述不同,但各国宪法都予以保护。本部分主要对表达自由的内涵、外延进行分析,以求对表达自由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学者对表达自由的价值或功能的论述已经很多,如健全人性、探索真理、弘扬民主、疏导社会等功能,但本部分将从另外一个角度,即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探讨表达自由的价值。 第二章,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和作用。表达自由因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获得了新的自由市场和行使平台。而互联网及时性、自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也对表达自由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如社会文化生活意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等。 第三章,实现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制约因素。表达自由虽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被宪法和法律保护,但要在我国实现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还有很多制约因素。如法律的不健全、传统文化的排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信息的隐形控制等都为公民行使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设置了障碍和壁垒。 第四章,我国实现网络表达自由的政府责任。在上一部分已经提到我国实现网络表达自由的制约因素,而面对这些障碍和壁垒,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为公民行使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破除壁垒、提供条件和创造环境。公民实现互联网上表达自由不仅仅需要政府的不非法干预和不作为,政府必须采取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各方面的措施和手段来促进和保障公民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实现。 第五章,现阶段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规制及其不足和建议。表达自由虽然具有积极的价值,但表达自由的滥用也会损害国家、社会、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必须对互联网上的表达自由实行必要的规制。而且对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规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和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防止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滥用和对公民合法行使表达自由的保障的目的。
【关键词】:价值 表达自由 互联网 制约因素 政府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11
【目录】:
  • 中文提要7-9
  • ABSTRACT9-11
  • 引言11-12
  • 第一章 表达自由的基础理论12-22
  • 一 表达自由的概念12-16
  • 二 表达自由的价值16-22
  • 第二章 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和作用22-30
  • 一 互联网及其特点22-26
  • 二 互联网对表达自由的影响和价值26-30
  • 第三章 实现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制约因素30-36
  • 一 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30
  • 二 经济发展的限制30-31
  • 三 数字鸿沟的存在31-33
  • 四 传统文化的抵触和排斥33-34
  • 五 信息的隐形控制34-36
  • 第四章 我国实现网络表达自由的政府责任36-41
  • 一 尊重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36-38
  • 二 建立和完善表达自由的救济体制38-39
  • 三 改善和发展保障表达自由的软硬条件39-41
  • 第五章 我国互联网上表达自由的规制41-49
  • 一 我国对网络表达自由的规制现状41-43
  • 二 现阶段我国对网络表达自由规制的问题43-45
  • 三 网络表达自由规制的原则45-47
  • 四 完善我国网络表达自由规制机制的对策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3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威;我国网络表达自由的立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曹文祥;我国网络发展与政府监管立法[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3 苑欢欢;论网络表达的政府监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编号:517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517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8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