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 革命 宪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历史意识 人民主权 大民主 改革
【摘要】: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革命是在一个矛盾的现代化背景中发生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转型。作为一种制度外政治行为,革命除了群众参与、高度组织化之外,还要求有某种价值优越性和正当性的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支撑。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充盈的是现代的革命精神和意识。革命意识包含三个层面:从时间意识来看,革命理念意味着一个开端,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开始;从合法性来看,革命以正当性颠覆了合法性,并在正当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合法性;从政治实践来看,革命同自然政治和神意政治划清了界限,开启了人的理性政治。 在革命理念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王朝易姓被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从时间意识来看,中国传统革命进入现代世界,传统革命的暴力因素得到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新”的历史意识的滋养,从而成了一个具有正当性的话语,并最终凝结成支配20世纪中国的一个核心正当理念。从合法性来看,革命在近现代中国获得正当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中国最终选择的是俄国式的革命建国道路,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革命政治实践要把国家同政党伦理、军队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了“党-国体制”。 西方意义上的宪法观念在清末传入中国,宪法的现代性因素开始介入中国的政治。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清末宪政改革首先是确定了现代宪法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则将宪法的现代性推进到了一种“人民”宪法具有唯一正当性的程度。在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兴起的过程中,对宪法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强调以及对两者的价值对立的设定,使得“人民”宪法内部又滋生出不同形态的现代性,即一个由无阶级差别的“国民”宪法向以阶级分化和阶级差异为基础的“人民”宪法转变的过程。但在与“君主”对立的意义上,“国民”和“人民”都是具有道义正当性的现代“人民”。而即便是同一政权下的人民宪法,亦因不同时代的变化与政治需求,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现代性诉求。中华民国的人民宪法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宪法实质上体现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类型的竞争,两者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性内部两种不同的现代性方式的竞争。 新中国建立后,“七五宪法”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入宪,从而把革命和宪法勾连在一起。从术语的演进上来看,“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从“不断革命论”发展转化而来的。从革命的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在建立后一直“不断革命”,最终演进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先后进入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和“七五宪法”。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并非与现代性无关,而是体现着有组织的现代性。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念指引下,政治伦理统合了大众伦理,政党组织统合了社会组织。这一政党统合社会的结构,引发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同现代国家的官僚自治之间的冲突。最终,政党以政治革命形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引发了革命式现代化这一路径方式同社会结构之间的冲突,从而形成了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 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宪法是“人民革命宪法”。从革命意识的结构来看,人民革命宪法采用了公元纪历的方式,并且在宪法中以现代历史意识重构了革命历史,从而创造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并以人民主权证明人民宪法的正当性,以“大民主”实践革命政治。在此意义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人民革命宪法”完全是受现代革命意识支配的,深刻地体现了现代性。首先,在时间意识上,“七五宪法”设定了纯粹的革命历法,这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七五宪法”序言的历史叙事把无产阶级的胜利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军事上的优势,还表现为一种历史和道义的必然逻辑。通过历史叙事,“七五宪法”发现和重构了人民的革命者形象,并把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塑造为人民的革命史。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背景下,“七五宪法”序言的历史叙事展现的“人民革命史”在时间上体现为进步史,在空间上体现为普遍史,而最终表现为由辩证法支配的具有“末世论”色彩的向终极目标演进的进化史。其次,从正当性来看,“七五宪法”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基础地位。为了让正义观念有着落,宪法必须具有实质正义性,在道义上是正当的;为了不让宪法成为纯粹的道德宣示,宪法又必须同时是形式的法律体系。宪法的正当性基于人民的制宪行为,其法律表现即为“人民主权”的规定,而宪法职能的双重性也就要求“人民主权”的双重性。基于“人民主权”的双重性,区分“作为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人民主权”与“作为根本性宪法规范原则的人民主权”是必要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高举政治性人民主权,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倡导革命权,以政治的革命权介入法律的运作,形成了“作为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人民主权”与“作为根本性宪法规范原则的人民主权”的抵触。人民主权的这种内在冲突,实质上源于“人民”的内在冲突。这表现在人民与公民在人民革命历史的建构中双重身份的冲突,表现在代表人民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作为宪法公民角色的全体“人民”之间的身份冲突。最后,从政治实践来看,“大民主”成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形式。在道义论的层面上,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取代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完成了从“君权神授”到“民主革命”的统治正当性转换。而从制度论的层面来看,“大民主”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念指导下的具体民主方式,并被上升到宪法的高度。实际上,“大民主”是政党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实质上是大众民主的体现。而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大民主”旨在超越自由民主并对抗现代官僚机制。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意识形态统治合法性的结束,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取代了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虽然被否定,但革命本身的意义和正当性却得到了延续,从而形成了革命理念在延续与否定中的紧张关系。而“人权”进入宪法,则对“人民主权”构成了挑战,这表现为人民主权的公共性与人权的个体性冲突,和人民主权的特殊性与人权的普遍性冲突。
【关键词】:现代性 革命 宪法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历史意识 人民主权 大民主 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1;D02
【目录】:
- 内容摘要4-7
- Abstract7-15
- 引论 革命与宪法的现代性纠结15-35
- 一、革命与现代性问题15-18
- 二、相关研究回顾18-23
- 三、革命的现代性理论背景23-35
- (一) 何谓现代性23-28
- 1.现代性的含义23-26
- 2.西方现代性的曲折26-28
- (二) 中国的现代性问题28-32
- 1.中国向现代性转化的基本要求30-31
- 2.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31-32
- (三) 中国的革命、宪法与现代性32-35
- 第一章 传统革命的现代转向35-80
- 第一节 革命的现代含义35-40
- 一、现代"革命"在西方的涌现35-37
-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三重含义37-40
- 第二节 传统革命理念的现代诠释40-53
- 一、传统的革命理念40
- 二、现代革命意识的渗透40-45
- 三、传统革命暴力含义的发扬45-53
- 第三节 革命与现代中国的建立53-65
- 一、从私人性朝廷到公共性国家53-55
- 二、现代政党的现代国家想象55-59
- 三、现代化论争中的革命建国59-62
- 四、俄国人的道路62-65
- 第四节 革命的政治实践65-80
- 一、革命的政党伦理68-70
- 二、集权的政党组织形态70-72
- 三、军队的政党化:党军的形成72-75
- 四、革命与"党-国体制"75-80
- (一) 政党对国家体制的塑造75-77
- (二) 国家体制对政党的改造77-80
- 第二章 宪法的流变与现代性80-106
- 第一节 宪法的现代性问题80-85
- 一、宪法的古典含义80-83
- 二、"人为"挑战"自然"83-84
- 三、中国宪法的两种现代性表现84-85
- 第二节 清末"宪法"论争与现代性的楔入85-95
- 一、现代宪法初现中国85-89
- 二、儒家经义对"宪法"现代精神的开掘89-91
- 三、"宪法"的法定化及其现代性91-95
- 第三节 从"国民"宪法到"人民"宪法95-106
- 一、普遍视野下的"国民"宪法96-101
- 二、阶级视野下的"人民"宪法101-106
- (一) 以阶级为基础的人民宪法101-103
- (二) 人民宪法的革命化103-106
- 第三章 宪法中的"继续革命"106-136
- 第一节 无产阶级专政与"不断革命"106-113
-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渊源106-109
- 二、夺取政权后的"不断革命"109-113
-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及其宪法命运113-122
-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提出113-116
-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要点及其党章化116-119
-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宪法命运119-122
-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与有组织的现代性122-136
- 一、政治伦理统合大众伦理122-126
- 二、政党一元化领导统合社会126-130
- 三、革命式现代化的悖论130-136
- (一)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现代化诉求130-132
- (二) 政治动员与现代化诉求的悖论132-136
- 第四章 人民革命与宪法136-192
- 第一节 宪法纪历与历史意识的现代性136-143
-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法性文件纪历方式的变迁136-137
- 二、纪历方式变迁背后的历史意识137-139
- 三、公历纪历的历史意识革命139-142
- 四、历史意识变迁的现代性142-143
- 第二节 人民革命的历史建构143-161
- 一、宪法序言与革命历史叙事144-146
- 二、人民革命史的宪法建构146-150
- 三、人民革命史的现代性150-160
- (一) 人民革命史是进步史151-154
- (二) 人民革命史是具有普遍性的阶级斗争史154-157
- (三) 人民革命史是向终极目的演进的进化史157-160
- 四、革命与历史的内在关联160-161
- 第三节 人民革命的正当性理据与人民主权161-172
- 一、作为根本性政治原则的人民主权164-167
- 二、作为根本性宪法规范原则的人民主权167-169
- 三、人民主权的双重性悖论169-172
- 第四节 人民革命的政治实践与"大民主"172-192
- 一、作为革命合法性论证基础的民主理念172-177
- (一) 民主革命取代"君权神授"172-176
- (二) 民主超越历史"周期率"176-177
- 二、作为革命具体实现方式的"大民主"177-181
- 三、大众民主对抗自由民主181-185
- 四、群众运动对抗现代官僚机制185-192
- (一) 人民民主专政与现代群众运动185-188
- (二) 群众管理对现代国家官僚体制的挑战188-192
- 结论 革命的终结与宪政的回归192-204
- 第一节 从革命到改革192-199
- 一、从革命到改革的历史转换192-195
- 二、革命理念在延续与否定中的紧张195-199
- 第二节 从人民主权到人权199-204
- 一、人民主权的公共性与人权的个体性冲突200
- 二、人民主权的特殊性与人权的普遍性冲突200-204
- 参考文献204-220
-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220-226
- 附录2、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226-2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全喜;;宪法与革命及中国宪制问题[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王人博;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3 桑德罗·斯奇巴尼,王焕生;关于西塞罗的《论共和国·论法律》中译本[J];比较法研究;1998年02期
4 旷新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个人、家、国关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陈彦;历史庆典: 奠基神话与记忆重塑[J];读书;1998年05期
6 朱文哲;;清末“纪年”论争的历史考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闻玉;辛亥革命后的黄帝纪元[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8 刘林元;;关于毛泽东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正[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喻大华;姜虹;;论晚清“孔子纪年”与“黄帝纪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王智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春玲;1949年以来中国教育理想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6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7 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霍修勇;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淑静;“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16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16687.html